济南刻章|济南刻章公司|济南合同章、财务章
济南刻章|济南刻章公司|济南合同章、财务章
刻章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 社会认知度和关注度不足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点较为分散。相比一些流行文化和现代艺术形式,刻章艺术显得较为小众。许多人对刻章艺术的了解有限,缺乏深入认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兴趣,这导致刻章艺术在社会中的认知度和关注度相对较低,限制了其传承和发展的广泛基础。
2. 现代科技和电子文档的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文档的使用日益普及,纸质文件的需求逐渐减少。传统印章在实际应用中的场景有所缩减,例如在一些数字化办公环境中,电子签名和数字认证等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印章使用。这使得刻章艺术的实用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进而影响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需求。
3. 传承方式的局限
传统的刻章艺术传承往往依赖于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等方式,但在现代社会,这种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方面,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刻章技艺的年轻人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传承模式可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和需求,导致传承渠道变窄。
4.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难题
在当代社会,艺术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但刻章艺术如何在创新的同时保持传统特色是一个挑战。过度追求创新可能会使刻章艺术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底蕴和传统韵味;而过于坚守传统则可能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限制了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空间。
5. 市场需求和商业化的困境
虽然在一些特定领域,如书画艺术、文化礼品等方面仍有对刻章的需求,但总体市场需求相对有限。刻章艺术的商业化发展面临一定困难,其经济效益可能不高,这使得一些从业者难以维持生计,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刻章艺术的投入和传承的积极性。
6. 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目前,刻章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程度较低,缺乏系统的教材和专业的教师。这导致年轻人难以通过正规教育途径全面、深入地学习刻章艺术,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7. 文化多元化的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面临被忽视或遗忘的风险。刻章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特色,与其他文化竞争并吸引人们的关注。
8. 行业规范和管理问题
在刻章行业中,存在一些不合法的印章制作和使用现象,这不仅涉及到法律问题,也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公众对刻章艺术的信任。需要加强行业规范和管理,确保刻章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合法、规范的轨道上进行。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促进刻章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刻章艺术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探索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如利用数字技术展示刻章艺术、开发电子印章等;创新传承方式,例如开展线上教学、举办工作坊和讲座等;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使其与当代审美和需求相契合;拓展市场渠道,开发与刻章艺术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教育和培训体系,将刻章艺术纳入学校教育或专业培训课程;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打击非法行为;鼓励刻章艺术家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等。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为刻章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绽放独特的魅力。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此句意思是古人们篆刻都思考着能有自己的见解,发挥自我个性,其作品如岭上的云彩般舒卷自如。能看到六朝唐宋时期印章中的妙处,而不只是墨守汉代的篆刻方法。
“文字源:老少村前笑点头,渔樵热闹庆丰收。折枝划地勤推算,耐可夤缘文字留。”
描述了古老文字起源于先人的折枝划地推算,而后应缘产生并留传下来。
“甲骨文字:卜辞出土撼安阳,刻画归真笔法藏。长叹当年龙骨梦,问谁读破古文章。”
讲述清朝末期发现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其文字为世人所知。这是中国现存古老的成熟文字,令人感叹谁能读懂其中的古文章。
“钟鼎文字:好战君王乱记功,狂言特写庙堂中。于今宝器证天下,独数辉煌唱大同。”
提到钟鼎上的文字是君王记功的体现,如今这些宝器成为天下的见证,独自诉说着辉煌。
“古陶文字:立事超前酒养尊,沽名巧述字留痕。相疑虚实感怀久,合拍绳规文气存。”
描绘了古陶文字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趣味。
“简牍文字:竹木显灵言大业,柔肠墨迹被泥丸。破尘气势风霜度,来岁生机意未阑。”
说明书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古老文字,虽历经风霜,仍蕴含着生机和意义。
“鸟虫文字:战火扰心天际空,旌旗耀武眼前红。越王面壁闻莺语,亮剑安然说鸟虫。”
展现了鸟虫文字变化莫测,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独特魅力。
“秦篆文字:诸侯争霸鼓声先,捷报秦皇一统天。望海造神心不死,率师血铸太山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了秦篆文字,反映出其统治的雄心。
“缪篆文字:驱龙寄影出新招,方折谙时远叫嚣。话到挥戈疏密处,偏闻九转圣明遨。”
形容缪篆文字的形态和特点。
“古砖文字:江东得势报平安,鄂邑吞声侍笔端。放眼天朝标记读,莫嫌山角几人看。”
体现了古砖文字在记录历史和表达意愿方面的作用。
“自刻章:石头属于过去,上面所刻除了刀痕。因为年头已远认不出所以,先是将石头放在一张粗砂上打磨,迫使陌生人从身体搬离。然后化为粉末,没有人能还原金石般的固执。直到一个截面的沟壑被彻底消除,就将石头放到一张细砂上。用心安抚,不敢惊动一丝呼吸。现在始能拿出刻刀,刻我蓄谋已久的狂狷——为自己立传。行刀时,选择以阴文小篆推进。一刀一锉,将名字从石心中剜出。吹一口气,名字在刀口散开。纷纷跌落在地,命运与我无关。只是石头刻度——有了锥心后的快感。”
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玺印,具有战国文字圆转、自然、结构多变、生动活泼的特点。古玺印文字多采用战国古文,属大篆系统,其结构与青铜器铭文基本相同,由于各国文字互不统一,表现在印章上更为自由,结体与字形变化多端。有的严谨,有的松散,有的古朴苍茫,有的奇逸多姿,有的动静结合,有的变化万千。古玺外形与结体变化多姿、形态丰富、古朴自然,其文字结构常见简化或繁化的处理方式,以适应方寸之间布局的需要,用伸缩挪移、穿插错位、借笔、连笔等手法去造型,以达到符合审美的要求。如古玺的结体往往任其自然大小,欹正与方圆都较为随意,线条的曲直、长短、粗细均能随势而安,自然天成。此外,朱文多为铸造,线条凝练、遒劲,变化极尽丰富;白文则有铸制和凿刻两种,铸者线条匀整,凿者字势开张,体格纵逸。
秦代:秦印一般有“田”“日”“口”三种界格,官印多数为“田、日”界格形式,平正规整的多为高官权显,刻划随意的则多为中小官吏,“日、口”多为私印及吉语箴言印等。秦印以凿刻白文为主,入印文字多以秦小篆为基础,风格与秦权量诏版相类似,以横平竖直、方中寓圆为主,点画生动自然,姿态顾盼相应。
汉代:汉印大多是铜质的,也有金印,其刻法浑厚方正,后人多效仿。汉印的文字笔画方折平直,章法上相对较为平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印章风格以承袭汉制为主,与东汉末期的风格十分接近,但端庄厚重方面稍逊于汉印。三国时期官印传世的以武职官印为多,形式上因制度不同而有差异。西晋官印趋于整饬,笔画方整。东晋以后,汉印风格发生较大变异,文字笔画变得细瘦,结构趋于草率,布局漫不经心,不复两汉官印的庄重和严整,但也有活泼多变、笔画劲挺的佳作。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多为凿制而成,艺术性方面不太讲究,十六国的印章基本承续魏晋印章的传统,但因篆书实用功能衰退,印章文字形体草率,笔画粗细不甚讲究,凿制时转折生硬,有一种不假修饰且略显荒疏的气象。凿印刀法不加修饰,率直随意,结构多有欹侧,冲击了汉印程式,导致其解体,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隋唐时期:官印仍以汉缪篆入印,字法上采用难度更大、处理更困难的小篆,重视每个字的变化,为布满印面有意放宽或压扁字形,甚至改变笔画走势,线条以分布均匀为基本格调,有屈伸、俯仰、疏密的变化。唐代出现蟠条印,其焊接方法导致印面上的文字多不合“六书”原则。
宋元时期:宋印的质料以铜、玉居多,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宋徽宗赵佶的书画印章多用蜜印。元代印章的刻法、篆文有变化,质料除铜、玉外,又增添玛瑙、象牙、水晶、木、角等。石料印章开始被使用,形状丰富,章法多变,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新面貌,石章因此盛行。元代印色以油印为主,兼有水印,油印因有油质,字口较蜜印、水印清楚,此后成为主要印料。元代出现的圆、细、挺秀有力的小篆朱文印。
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在明代进入复兴时期,出现许多印学流派,在章法、刻法、刀法上呈现出各种流派和风格。以地区分,有以丁敬为首的浙派、邓石如为首的皖派等。浙派以汉印带有隶意,形成拙朴雄健的风格。清代印学大家还有胡镬、吴昌硕、赵之谦、黄士陵等,多种风格争奇斗艳。印材仍以各种石料为主,多采用寿山石、青田石,田黄印石最为名贵。印色主要是油质,水印已消失。明清以来的印文特征比较复杂,文人篆刻运动产生了许多流派,他们对印文的处理有一套复古与创新的艺术手段。刀法上,各流派的篆刻家都有其各自的鲜明特征,强调“稳、准、狠”,尽量不修改和少修改。
以下是一般印章的制作过程:
准备材料:制作印章所需材料包括刻刀、印石、印床、印泥、宣纸、砂纸、铅笔、毛笔等。
设计印稿:根据个人需求设计印章的印稿,可以使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大致的图案,也可以使用电脑设计软件进行设计。
雕刻印章:将印稿反转后,使用刻刀沿着印稿的线条进行雕刻。雕刻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章的质量和效果。
修整印章:雕刻完成后,使用砂纸对印章进行修整,以去除表面的毛刺和不平整处。同时,可以对印章的细节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试印印章:在印章上涂上印泥,然后在宣纸上进行试印。试印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出来的效果清晰、完整。
调整印章:根据试印的效果,对印章进行调整。如果印出来的效果不理想,可以对印章进行进一步的修整和完善。
完成印章:经过多次调整和完善后,印章制作完成。可以将印章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以延长印章的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具体的制作过程可能因印章的类型、材质和个人喜好而有所不同。济南刻章|济南刻章公司|济南合同章、财务章
王燕云的“禅”系列篆刻作品:王燕云号京西翁,自幼喜爱绘画与雕刻,后专攻篆刻。他的篆刻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猛利狂悍,痛快淋漓,有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其“禅”系列作品充满诗意和美感,例如“近禅”“隐禅”“禅定”“禅房夜香”“得自在禅”“方寸禅”“饮禅”等,将“禅”这一题材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禅的魅力和力量。
钱瘦铁的《诗词十首》印章:钱瘦铁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大家,其篆刻曾得吴昌硕亲授,苍劲拙朴,险峻奇谲,与苦铁(吴昌硕)、冰铁(王大炘)同誉为“江南三铁”。他的“为有牺牲多壮志”,笔画瘦劲,是其拙朴敦厚的草篆的再现,用刀干净利落,印中部分文字的斜置线条欹正相生,奇宕灵动;“乱云飞渡仍从容”以《天发神谶碑》入印,起笔和垂笔方折犀利,充满力度,节奏感强烈,可当成一块残碑欣赏;“高天滚滚寒流急”的篆书印毫飞墨喷,气冲霄汉,印文大小错落、随意安排,其中“高、天、寒”等对称字的左右垂笔长短、正斜等对比极尽变化;“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今体字印,将隶书的苍茫朴厚之气融入其中,再现碑刻的古趣;“长岛人歌动地诗”文字介于粗白文与细白文之间,通过对竖画的正侧、粗细、阴阳、向背、垂笔的尖圆等变化手法,避免了竖画过多导致的板滞、僵直;“壮志不随华发改”笔画粗细浑厚,通过有效的并笔手法,使朱白相映成趣。
高式熊的篆刻作品:高式熊生于1921年,浙江鄞县人,生前为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中国书协会员等。他幼承家学,20岁求教于师王福庵、赵叔孺等名家,其作品为多家海内外博物馆收藏,著有《茶经印谱》《西泠印社同人印传》《高式熊印稿》《太仓胜迹印谱》及《高式熊篆刻集》等。他的篆刻一刀一刻,出规入矩。
这些篆刻家的作品在刀法运用上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供欣赏和学习。如果你对某位篆刻家的作品特别感兴趣,可以通过相关的书籍、展览或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他们的更多作品。同时,不同的人对刀法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有所差异,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发现更多优秀的篆刻作品。
刻章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 社会认知度和关注度不足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点较为分散。相比一些流行文化和现代艺术形式,刻章艺术显得较为小众。许多人对刻章艺术的了解有限,缺乏深入认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兴趣,这导致刻章艺术在社会中的认知度和关注度相对较低,限制了其传承和发展的广泛基础。
2. 现代科技和电子文档的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文档的使用日益普及,纸质文件的需求逐渐减少。传统印章在实际应用中的场景有所缩减,例如在一些数字化办公环境中,电子签名和数字认证等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印章使用。这使得刻章艺术的实用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进而影响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需求。
3. 传承方式的局限
传统的刻章艺术传承往往依赖于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等方式,但在现代社会,这种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方面,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刻章技艺的年轻人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传承模式可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和需求,导致传承渠道变窄。
4.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难题
在当代社会,艺术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但刻章艺术如何在创新的同时保持传统特色是一个挑战。过度追求创新可能会使刻章艺术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底蕴和传统韵味;而过于坚守传统则可能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限制了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空间。
5. 市场需求和商业化的困境
虽然在一些特定领域,如书画艺术、文化礼品等方面仍有对刻章的需求,但总体市场需求相对有限。刻章艺术的商业化发展面临一定困难,其经济效益可能不高,这使得一些从业者难以维持生计,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刻章艺术的投入和传承的积极性。
6. 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目前,刻章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程度较低,缺乏系统的教材和专业的教师。这导致年轻人难以通过正规教育途径全面、深入地学习刻章艺术,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7. 文化多元化的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面临被忽视或遗忘的风险。刻章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特色,与其他文化竞争并吸引人们的关注。
8. 行业规范和管理问题
在刻章行业中,存在一些不合法的印章制作和使用现象,这不仅涉及到法律问题,也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公众对刻章艺术的信任。需要加强行业规范和管理,确保刻章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合法、规范的轨道上进行。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促进刻章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刻章艺术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探索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如利用数字技术展示刻章艺术、开发电子印章等;创新传承方式,例如开展线上教学、举办工作坊和讲座等;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使其与当代审美和需求相契合;拓展市场渠道,开发与刻章艺术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教育和培训体系,将刻章艺术纳入学校教育或专业培训课程;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打击非法行为;鼓励刻章艺术家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等。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为刻章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绽放独特的魅力。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此句意思是古人们篆刻都思考着能有自己的见解,发挥自我个性,其作品如岭上的云彩般舒卷自如。能看到六朝唐宋时期印章中的妙处,而不只是墨守汉代的篆刻方法。
“文字源:老少村前笑点头,渔樵热闹庆丰收。折枝划地勤推算,耐可夤缘文字留。”
描述了古老文字起源于先人的折枝划地推算,而后应缘产生并留传下来。
“甲骨文字:卜辞出土撼安阳,刻画归真笔法藏。长叹当年龙骨梦,问谁读破古文章。”
讲述清朝末期发现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其文字为世人所知。这是中国现存古老的成熟文字,令人感叹谁能读懂其中的古文章。
“钟鼎文字:好战君王乱记功,狂言特写庙堂中。于今宝器证天下,独数辉煌唱大同。”
提到钟鼎上的文字是君王记功的体现,如今这些宝器成为天下的见证,独自诉说着辉煌。
“古陶文字:立事超前酒养尊,沽名巧述字留痕。相疑虚实感怀久,合拍绳规文气存。”
描绘了古陶文字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趣味。
“简牍文字:竹木显灵言大业,柔肠墨迹被泥丸。破尘气势风霜度,来岁生机意未阑。”
说明书写在竹简和木牍上的古老文字,虽历经风霜,仍蕴含着生机和意义。
“鸟虫文字:战火扰心天际空,旌旗耀武眼前红。越王面壁闻莺语,亮剑安然说鸟虫。”
展现了鸟虫文字变化莫测,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独特魅力。
“秦篆文字:诸侯争霸鼓声先,捷报秦皇一统天。望海造神心不死,率师血铸太山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了秦篆文字,反映出其统治的雄心。
“缪篆文字:驱龙寄影出新招,方折谙时远叫嚣。话到挥戈疏密处,偏闻九转圣明遨。”
形容缪篆文字的形态和特点。
“古砖文字:江东得势报平安,鄂邑吞声侍笔端。放眼天朝标记读,莫嫌山角几人看。”
体现了古砖文字在记录历史和表达意愿方面的作用。
“自刻章:石头属于过去,上面所刻除了刀痕。因为年头已远认不出所以,先是将石头放在一张粗砂上打磨,迫使陌生人从身体搬离。然后化为粉末,没有人能还原金石般的固执。直到一个截面的沟壑被彻底消除,就将石头放到一张细砂上。用心安抚,不敢惊动一丝呼吸。现在始能拿出刻刀,刻我蓄谋已久的狂狷——为自己立传。行刀时,选择以阴文小篆推进。一刀一锉,将名字从石心中剜出。吹一口气,名字在刀口散开。纷纷跌落在地,命运与我无关。只是石头刻度——有了锥心后的快感。”
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玺印,具有战国文字圆转、自然、结构多变、生动活泼的特点。古玺印文字多采用战国古文,属大篆系统,其结构与青铜器铭文基本相同,由于各国文字互不统一,表现在印章上更为自由,结体与字形变化多端。有的严谨,有的松散,有的古朴苍茫,有的奇逸多姿,有的动静结合,有的变化万千。古玺外形与结体变化多姿、形态丰富、古朴自然,其文字结构常见简化或繁化的处理方式,以适应方寸之间布局的需要,用伸缩挪移、穿插错位、借笔、连笔等手法去造型,以达到符合审美的要求。如古玺的结体往往任其自然大小,欹正与方圆都较为随意,线条的曲直、长短、粗细均能随势而安,自然天成。此外,朱文多为铸造,线条凝练、遒劲,变化极尽丰富;白文则有铸制和凿刻两种,铸者线条匀整,凿者字势开张,体格纵逸。
秦代:秦印一般有“田”“日”“口”三种界格,官印多数为“田、日”界格形式,平正规整的多为高官权显,刻划随意的则多为中小官吏,“日、口”多为私印及吉语箴言印等。秦印以凿刻白文为主,入印文字多以秦小篆为基础,风格与秦权量诏版相类似,以横平竖直、方中寓圆为主,点画生动自然,姿态顾盼相应。
汉代:汉印大多是铜质的,也有金印,其刻法浑厚方正,后人多效仿。汉印的文字笔画方折平直,章法上相对较为平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印章风格以承袭汉制为主,与东汉末期的风格十分接近,但端庄厚重方面稍逊于汉印。三国时期官印传世的以武职官印为多,形式上因制度不同而有差异。西晋官印趋于整饬,笔画方整。东晋以后,汉印风格发生较大变异,文字笔画变得细瘦,结构趋于草率,布局漫不经心,不复两汉官印的庄重和严整,但也有活泼多变、笔画劲挺的佳作。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多为凿制而成,艺术性方面不太讲究,十六国的印章基本承续魏晋印章的传统,但因篆书实用功能衰退,印章文字形体草率,笔画粗细不甚讲究,凿制时转折生硬,有一种不假修饰且略显荒疏的气象。凿印刀法不加修饰,率直随意,结构多有欹侧,冲击了汉印程式,导致其解体,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隋唐时期:官印仍以汉缪篆入印,字法上采用难度更大、处理更困难的小篆,重视每个字的变化,为布满印面有意放宽或压扁字形,甚至改变笔画走势,线条以分布均匀为基本格调,有屈伸、俯仰、疏密的变化。唐代出现蟠条印,其焊接方法导致印面上的文字多不合“六书”原则。
宋元时期:宋印的质料以铜、玉居多,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宋徽宗赵佶的书画印章多用蜜印。元代印章的刻法、篆文有变化,质料除铜、玉外,又增添玛瑙、象牙、水晶、木、角等。石料印章开始被使用,形状丰富,章法多变,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新面貌,石章因此盛行。元代印色以油印为主,兼有水印,油印因有油质,字口较蜜印、水印清楚,此后成为主要印料。元代出现的圆、细、挺秀有力的小篆朱文印。
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在明代进入复兴时期,出现许多印学流派,在章法、刻法、刀法上呈现出各种流派和风格。以地区分,有以丁敬为首的浙派、邓石如为首的皖派等。浙派以汉印带有隶意,形成拙朴雄健的风格。清代印学大家还有胡镬、吴昌硕、赵之谦、黄士陵等,多种风格争奇斗艳。印材仍以各种石料为主,多采用寿山石、青田石,田黄印石最为名贵。印色主要是油质,水印已消失。明清以来的印文特征比较复杂,文人篆刻运动产生了许多流派,他们对印文的处理有一套复古与创新的艺术手段。刀法上,各流派的篆刻家都有其各自的鲜明特征,强调“稳、准、狠”,尽量不修改和少修改。
以下是一般印章的制作过程:
准备材料:制作印章所需材料包括刻刀、印石、印床、印泥、宣纸、砂纸、铅笔、毛笔等。
设计印稿:根据个人需求设计印章的印稿,可以使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大致的图案,也可以使用电脑设计软件进行设计。
雕刻印章:将印稿反转后,使用刻刀沿着印稿的线条进行雕刻。雕刻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章的质量和效果。
修整印章:雕刻完成后,使用砂纸对印章进行修整,以去除表面的毛刺和不平整处。同时,可以对印章的细节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试印印章:在印章上涂上印泥,然后在宣纸上进行试印。试印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出来的效果清晰、完整。
调整印章:根据试印的效果,对印章进行调整。如果印出来的效果不理想,可以对印章进行进一步的修整和完善。
完成印章:经过多次调整和完善后,印章制作完成。可以将印章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以延长印章的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具体的制作过程可能因印章的类型、材质和个人喜好而有所不同。济南刻章|济南刻章公司|济南合同章、财务章
王燕云的“禅”系列篆刻作品:王燕云号京西翁,自幼喜爱绘画与雕刻,后专攻篆刻。他的篆刻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猛利狂悍,痛快淋漓,有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其“禅”系列作品充满诗意和美感,例如“近禅”“隐禅”“禅定”“禅房夜香”“得自在禅”“方寸禅”“饮禅”等,将“禅”这一题材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禅的魅力和力量。
钱瘦铁的《诗词十首》印章:钱瘦铁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大家,其篆刻曾得吴昌硕亲授,苍劲拙朴,险峻奇谲,与苦铁(吴昌硕)、冰铁(王大炘)同誉为“江南三铁”。他的“为有牺牲多壮志”,笔画瘦劲,是其拙朴敦厚的草篆的再现,用刀干净利落,印中部分文字的斜置线条欹正相生,奇宕灵动;“乱云飞渡仍从容”以《天发神谶碑》入印,起笔和垂笔方折犀利,充满力度,节奏感强烈,可当成一块残碑欣赏;“高天滚滚寒流急”的篆书印毫飞墨喷,气冲霄汉,印文大小错落、随意安排,其中“高、天、寒”等对称字的左右垂笔长短、正斜等对比极尽变化;“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今体字印,将隶书的苍茫朴厚之气融入其中,再现碑刻的古趣;“长岛人歌动地诗”文字介于粗白文与细白文之间,通过对竖画的正侧、粗细、阴阳、向背、垂笔的尖圆等变化手法,避免了竖画过多导致的板滞、僵直;“壮志不随华发改”笔画粗细浑厚,通过有效的并笔手法,使朱白相映成趣。
高式熊的篆刻作品:高式熊生于1921年,浙江鄞县人,生前为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中国书协会员等。他幼承家学,20岁求教于师王福庵、赵叔孺等名家,其作品为多家海内外博物馆收藏,著有《茶经印谱》《西泠印社同人印传》《高式熊印稿》《太仓胜迹印谱》及《高式熊篆刻集》等。他的篆刻一刀一刻,出规入矩。
这些篆刻家的作品在刀法运用上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供欣赏和学习。如果你对某位篆刻家的作品特别感兴趣,可以通过相关的书籍、展览或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他们的更多作品。同时,不同的人对刀法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有所差异,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发现更多优秀的篆刻作品。
展开全文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