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刻章|滁州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滁州刻章|滁州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滁州
《印章的独白》
我,是一枚印章,静静地安卧在这一方宁静的小天地里。我的身躯,或由坚硬的石料雕琢而成,或由细腻的木材精心塑造,而身上所镌刻的字迹与图案,便是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在那漫长而又奇妙的雕琢之旅中,刻刀与我亲密无间地接触,每一次的刻划,都是一场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从最初的粗糙与懵懂,逐渐雕琢得精致而独特。我真切地感受着刻刀的力量,也欣然承受着赋予我生命与灵魂的神圣使命。
我曾见证过无数意义非凡的重要时刻。当合同在我的身下留下那庄重而严肃的印记,便意味着一份郑重的承诺已然达成;当书画作品因我的点缀而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韵味,那是艺术与传统的水乳交融。我,是权力的威严象征,是信誉的坚如磐石的保证,更是情感的温暖寄托。
有时,我被郑重其事地高高举起,在庄严肃穆的文件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庄重痕迹;有时,我被温柔地轻轻抚摸,感受着主人对我那份深深的珍视与呵护。我深知,我的每一次现身,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毫无保留的信任。
岁月如流,我或许会在时光的摩挲下渐渐磨损,身上的字迹也许会变得日渐模糊,但我所代表的深远意义,永远不会随风消逝。我是历史的忠诚见证者,是时光的忠实记录者。
在这纷繁喧嚣的世界里,我虽始终默默无语,却以一种独特而坚定的方式,轻声诉说着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我的存在,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坚守,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承。
故宫博物院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通过多种方式推广印章文化,例如:
发布相关内容:在微博等平台分享精美的印章图片、介绍印章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或发布与印章相关的活动资讯,吸引网友关注。
推出线上展览:利用线上数字平台展示院藏的印章文物,让更多人了解印章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制作科普短视频:由故宫专业人员出镜讲解,内容涵盖故宫建筑细节,及书画、文房、武备、玉器、玩具、金银器等多个门类文物,其中可能包括与印章相关的知识。
结合热点话题:如根据时令主题、节日活动等推出相关的印章文化内容,像2021年国庆文化专题#在故宫看见中国色彩#,从文物中选用中国红等元素,让网友在视觉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中,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互动活动:通过设置互动环节,如问答、抽奖等,增加网友的参与度,同时传播印章文化知识。
这些方式不仅让更多人欣赏到故宫印章的魅力,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印章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其中部分推广活动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热点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和创新。
另外,据光明时评文章,“故宫博物院盖章”的短视频在某短视频平台播放量高达488万余次,弹幕多达5000余条,许多网友会自发拍摄并分享在故宫博物院盖章的过程和体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故宫印章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汉代印章艺术风格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印外形规整,印面内部字的结体和笔法配置多为方形或长方或扁平,笔画通常横平竖直,布置匀称整齐,呈现出平整端庄的特点,如“后将军假司马”“军假司马”等印,无论字数多少,朱文、白文都呈正方形。
其次,汉印在规矩整齐中富有变化。在方正的结体和平稳的笔画中会出现少许短斜笔,比如“广汉大将军章”“骑都尉印”;在横平竖直的笔画中会有一笔稍短微曲之笔,像“安昌侯家丞”“别部司马”;转角处常呈现外圆内方的形态,例如“军假司马”“骑督之印”;而且在稠密的结构中因巧妙结构留有小空隙,形成疏密对比,比如“诏假司马”“武德长印”。
再者,汉印多铸印,其结体横平竖直,印面显得稳重浑厚、朴实自然。
汉印文字风格独特,缪篆作为基本书体,笔画线条简约质朴,结构方中带圆,带有隶意,适宜入印作篆。
在形态上,汉印形态多样,包括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官印皆为方形,大小有规定,且以阴文为主;私印则种类更多,大小无固定规格,并出现了“臣妾印”等特殊种类。
官印印文除四字外,还有五字、六字,甚至更多字的。汉印的章法布局丰富多样,往往能从整体出发作多种安排,结构谨严工稳,构思精巧,虚实相生;笔划横平竖直,同一个字的笔划距离大致相等;大方浑厚、朴拙天成。
总之,汉代印章艺术成就显著,其气势雄强,小中见大,浑朴厚重,灵巧生动,茂密团聚,韵味无穷,为后世篆刻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灵感。
汉印外形的规整特征
汉印外形以规整为显著特点。多呈正方形,极少数有长方等形状。其印面内部字的结体和笔法配置,以方形或长方或扁平为主。笔画一般横平竖直,布置匀称、整齐。比如“后将军假司马”“军假司马”等印,无论字数多少,朱文、白文都呈正方形。即使字的多少、笔画繁简有所不同,也能通过巧妙组合达到整体的协调统一,如“冯迁时”“淳于立印”等印。这种规整的外形使全印显得平整端庄、稳重大方,体现出汉代印章严谨的艺术风格。
汉印的规矩整齐中的变化
汉印虽整体规矩整齐,但并非毫无变化。在方正的结体和平稳的笔画中,常常存在着细微的变化。比如在“广汉大将军章”等印中,会有少许短斜笔,使印面充满生气,达到规矩与变化的和谐统一。有时会在笔画的直中有曲,如“刘进印信”印,增加了平板中的活泼气氛。又或者在转角处出现外沿圆、内角方的情况,如“张宗私印”,形成对比又协调的关系。还有在稠密的布局中,通过线条交叉形成小的空底,产生疏密对比,如“军曲侯印”,增加了透气和灵活之感。
汉印的铸印特点
汉印中的铸印具有独特的特点。铸印的线条多粗壮,由于翻铸的原因,线条显得饱满结实。如“淮阳王玺”等印,线条给人以稳重、浑厚、朴实无华之感。其制作过程中,不论是铸、凿,或碾、琢,刀法、笔法均表现得浑融一体,生动自然。铸印的起止处用刀修饰成的方角明显,线条的起止及中段运行都没有过多的装饰和提按顿挫转折等表现,显得较为单纯朴实。
汉印文字的风格
汉印文字风格独特,主要采用缪篆。缪篆笔画线条简约质朴,结构方中带圆,带有隶意,适宜入印作篆。汉印文字的变化遵循一定规律,已不再考虑文字的象形意味,对文字的方折、对称、规整要求更加明显。印文笔画多为横平竖直,粗细基本相等,间距也基本均匀。其端庄厚朴,匀称方正,构思精巧,气度从容,毫无后代印章的做作之感。
汉印的形态分类
汉印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官印皆为方形,大小有规定,且以阴文为主。如汉代的“将军印”和“满白文”,布局方正平直,无板滞之气。私印则种类更多,大小无固定规格,并出现了“臣妾印”等特殊种类。私印中的姓名印以端庄平正、严谨浑厚为胜。汉初的玺印袭用秦制,后来逐渐有所改变,边框界格都逐渐消失。
汉印的章法布局
汉印的章法布局丰富多样。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平分印面,如“皇后之玺”“军司马印”等印,这种布局庄重、稳定、平和、端庄,带来厚重、博大、宽容、深沉等审美感受。在章法上还注重呼应,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和笔画的走向,使印面交错融合,达到稳定的效果。此外,汉印在笔画的安排上也有巧妙之处,力求达到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汉代印章艺术风格特点显著,规整端庄中蕴含变化,文字风格独特,形态分类明确,章法布局精妙,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对后世印章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刻章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埃及,人们就开始使用刻有各种象形文字的印章,用以标记所有权、身份以及事务的有效性。
而中国的篆刻艺术,迄今也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它兴起于先秦。殷商时代,人们已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的规制。
秦代时,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篆刻发展到唐、宋、元时期,处于衰微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基本分家,使得篆刻艺术走起了下坡路。不过,元末时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作治印材料,石料成为理想的制印材料。
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复兴时期,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其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作用。文彭是文征明的儿子,他发现“灯光石”冻石可作治印材料并加以倡导,此后石材被广泛应用。此后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众多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繁荣景象。直至近现代的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在古代,印章具有实用功能,是权力和凭证的信物,也能反映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而随着时间推移,篆刻逐渐成为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它将书法的笔意、绘画的构图和刀法的雕刻神韵完美结合,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万千气象。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滁州刻章|滁州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刻章艺术(篆刻艺术)
《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美学思想探微》:该论文探讨了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重要思想基础、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从崇古求变、以艺载道、文质统一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何震、程邃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艺术特点。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文章研究了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包括文字、金石学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还介绍了清代的浙派、邓派、黔山派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篆刻艺术与现代字体艺术的共鸣》:此论文分析了篆刻艺术与现代字体设计的相同点,探讨了篆刻艺术的章法与现代字体设计形式美的共鸣,从实用性和艺术形象等方面展开讨论。
《浅谈印章艺术的设计创新及实践》:论文阐述了传统雕刻艺术的价值与现状,介绍了印章的概念及其实际的设计应用案例,并对印章艺术的表现与创新进行了探讨,包括印章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可行性分析以及创新设计等方面。
《印章的独白》
我,是一枚印章,静静地安卧在这一方宁静的小天地里。我的身躯,或由坚硬的石料雕琢而成,或由细腻的木材精心塑造,而身上所镌刻的字迹与图案,便是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在那漫长而又奇妙的雕琢之旅中,刻刀与我亲密无间地接触,每一次的刻划,都是一场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从最初的粗糙与懵懂,逐渐雕琢得精致而独特。我真切地感受着刻刀的力量,也欣然承受着赋予我生命与灵魂的神圣使命。
我曾见证过无数意义非凡的重要时刻。当合同在我的身下留下那庄重而严肃的印记,便意味着一份郑重的承诺已然达成;当书画作品因我的点缀而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韵味,那是艺术与传统的水乳交融。我,是权力的威严象征,是信誉的坚如磐石的保证,更是情感的温暖寄托。
有时,我被郑重其事地高高举起,在庄严肃穆的文件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庄重痕迹;有时,我被温柔地轻轻抚摸,感受着主人对我那份深深的珍视与呵护。我深知,我的每一次现身,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毫无保留的信任。
岁月如流,我或许会在时光的摩挲下渐渐磨损,身上的字迹也许会变得日渐模糊,但我所代表的深远意义,永远不会随风消逝。我是历史的忠诚见证者,是时光的忠实记录者。
在这纷繁喧嚣的世界里,我虽始终默默无语,却以一种独特而坚定的方式,轻声诉说着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我的存在,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坚守,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承。
故宫博物院在社交媒体平台上通过多种方式推广印章文化,例如:
发布相关内容:在微博等平台分享精美的印章图片、介绍印章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或发布与印章相关的活动资讯,吸引网友关注。
推出线上展览:利用线上数字平台展示院藏的印章文物,让更多人了解印章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制作科普短视频:由故宫专业人员出镜讲解,内容涵盖故宫建筑细节,及书画、文房、武备、玉器、玩具、金银器等多个门类文物,其中可能包括与印章相关的知识。
结合热点话题:如根据时令主题、节日活动等推出相关的印章文化内容,像2021年国庆文化专题#在故宫看见中国色彩#,从文物中选用中国红等元素,让网友在视觉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中,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互动活动:通过设置互动环节,如问答、抽奖等,增加网友的参与度,同时传播印章文化知识。
这些方式不仅让更多人欣赏到故宫印章的魅力,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印章所承载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其中部分推广活动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热点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和创新。
另外,据光明时评文章,“故宫博物院盖章”的短视频在某短视频平台播放量高达488万余次,弹幕多达5000余条,许多网友会自发拍摄并分享在故宫博物院盖章的过程和体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故宫印章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汉代印章艺术风格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印外形规整,印面内部字的结体和笔法配置多为方形或长方或扁平,笔画通常横平竖直,布置匀称整齐,呈现出平整端庄的特点,如“后将军假司马”“军假司马”等印,无论字数多少,朱文、白文都呈正方形。
其次,汉印在规矩整齐中富有变化。在方正的结体和平稳的笔画中会出现少许短斜笔,比如“广汉大将军章”“骑都尉印”;在横平竖直的笔画中会有一笔稍短微曲之笔,像“安昌侯家丞”“别部司马”;转角处常呈现外圆内方的形态,例如“军假司马”“骑督之印”;而且在稠密的结构中因巧妙结构留有小空隙,形成疏密对比,比如“诏假司马”“武德长印”。
再者,汉印多铸印,其结体横平竖直,印面显得稳重浑厚、朴实自然。
汉印文字风格独特,缪篆作为基本书体,笔画线条简约质朴,结构方中带圆,带有隶意,适宜入印作篆。
在形态上,汉印形态多样,包括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官印皆为方形,大小有规定,且以阴文为主;私印则种类更多,大小无固定规格,并出现了“臣妾印”等特殊种类。
官印印文除四字外,还有五字、六字,甚至更多字的。汉印的章法布局丰富多样,往往能从整体出发作多种安排,结构谨严工稳,构思精巧,虚实相生;笔划横平竖直,同一个字的笔划距离大致相等;大方浑厚、朴拙天成。
总之,汉代印章艺术成就显著,其气势雄强,小中见大,浑朴厚重,灵巧生动,茂密团聚,韵味无穷,为后世篆刻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灵感。
汉印外形的规整特征
汉印外形以规整为显著特点。多呈正方形,极少数有长方等形状。其印面内部字的结体和笔法配置,以方形或长方或扁平为主。笔画一般横平竖直,布置匀称、整齐。比如“后将军假司马”“军假司马”等印,无论字数多少,朱文、白文都呈正方形。即使字的多少、笔画繁简有所不同,也能通过巧妙组合达到整体的协调统一,如“冯迁时”“淳于立印”等印。这种规整的外形使全印显得平整端庄、稳重大方,体现出汉代印章严谨的艺术风格。
汉印的规矩整齐中的变化
汉印虽整体规矩整齐,但并非毫无变化。在方正的结体和平稳的笔画中,常常存在着细微的变化。比如在“广汉大将军章”等印中,会有少许短斜笔,使印面充满生气,达到规矩与变化的和谐统一。有时会在笔画的直中有曲,如“刘进印信”印,增加了平板中的活泼气氛。又或者在转角处出现外沿圆、内角方的情况,如“张宗私印”,形成对比又协调的关系。还有在稠密的布局中,通过线条交叉形成小的空底,产生疏密对比,如“军曲侯印”,增加了透气和灵活之感。
汉印的铸印特点
汉印中的铸印具有独特的特点。铸印的线条多粗壮,由于翻铸的原因,线条显得饱满结实。如“淮阳王玺”等印,线条给人以稳重、浑厚、朴实无华之感。其制作过程中,不论是铸、凿,或碾、琢,刀法、笔法均表现得浑融一体,生动自然。铸印的起止处用刀修饰成的方角明显,线条的起止及中段运行都没有过多的装饰和提按顿挫转折等表现,显得较为单纯朴实。
汉印文字的风格
汉印文字风格独特,主要采用缪篆。缪篆笔画线条简约质朴,结构方中带圆,带有隶意,适宜入印作篆。汉印文字的变化遵循一定规律,已不再考虑文字的象形意味,对文字的方折、对称、规整要求更加明显。印文笔画多为横平竖直,粗细基本相等,间距也基本均匀。其端庄厚朴,匀称方正,构思精巧,气度从容,毫无后代印章的做作之感。
汉印的形态分类
汉印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官印皆为方形,大小有规定,且以阴文为主。如汉代的“将军印”和“满白文”,布局方正平直,无板滞之气。私印则种类更多,大小无固定规格,并出现了“臣妾印”等特殊种类。私印中的姓名印以端庄平正、严谨浑厚为胜。汉初的玺印袭用秦制,后来逐渐有所改变,边框界格都逐渐消失。
汉印的章法布局
汉印的章法布局丰富多样。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平分印面,如“皇后之玺”“军司马印”等印,这种布局庄重、稳定、平和、端庄,带来厚重、博大、宽容、深沉等审美感受。在章法上还注重呼应,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和笔画的走向,使印面交错融合,达到稳定的效果。此外,汉印在笔画的安排上也有巧妙之处,力求达到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汉代印章艺术风格特点显著,规整端庄中蕴含变化,文字风格独特,形态分类明确,章法布局精妙,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对后世印章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刻章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埃及,人们就开始使用刻有各种象形文字的印章,用以标记所有权、身份以及事务的有效性。
而中国的篆刻艺术,迄今也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它兴起于先秦。殷商时代,人们已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的规制。
秦代时,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篆刻发展到唐、宋、元时期,处于衰微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基本分家,使得篆刻艺术走起了下坡路。不过,元末时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作治印材料,石料成为理想的制印材料。
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复兴时期,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其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作用。文彭是文征明的儿子,他发现“灯光石”冻石可作治印材料并加以倡导,此后石材被广泛应用。此后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众多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繁荣景象。直至近现代的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在古代,印章具有实用功能,是权力和凭证的信物,也能反映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而随着时间推移,篆刻逐渐成为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它将书法的笔意、绘画的构图和刀法的雕刻神韵完美结合,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万千气象。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滁州刻章|滁州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刻章艺术(篆刻艺术)
《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美学思想探微》:该论文探讨了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重要思想基础、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从崇古求变、以艺载道、文质统一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何震、程邃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艺术特点。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文章研究了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包括文字、金石学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还介绍了清代的浙派、邓派、黔山派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篆刻艺术与现代字体艺术的共鸣》:此论文分析了篆刻艺术与现代字体设计的相同点,探讨了篆刻艺术的章法与现代字体设计形式美的共鸣,从实用性和艺术形象等方面展开讨论。
《浅谈印章艺术的设计创新及实践》:论文阐述了传统雕刻艺术的价值与现状,介绍了印章的概念及其实际的设计应用案例,并对印章艺术的表现与创新进行了探讨,包括印章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可行性分析以及创新设计等方面。
展开全文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