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刻章|淮北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淮北刻章|淮北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淮北
篆刻刀法的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冲刀法
持刀角度:刀刃与印面的夹角较小,一般在 30 度左右。
动作特点:以腕力带动刻刀,自外向内直冲而进,一气呵成。
效果特点:线条爽利流畅,富有速度感。
切刀法
持刀角度:刀刃与印面的夹角较大,约 60 度。
动作特点:刀角入石,一节一节地切刻前进,如同“蚕食”。
效果特点:线条苍茫古朴,有凝重之感。
冲切结合法
综合运用:根据印文的需要,灵活地将冲刀和切刀结合使用。
例如:在长线条部分使用冲刀以保证线条的流畅,在转折或需要表现厚重的地方使用切刀。
向线刀法
刻法:刀刃紧挨着线条的一侧刻入,使线条一侧光滑,一侧有崩裂的效果。
适用:常用于朱文线条的刻制。
复刀法
操作:在刻完一刀后,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重复刻制,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注意:要注意避免线条的臃肿和杂乱。
涩刀法
特点:刻刀在推进时,有意增加阻力,使线条显得毛糙和古拙。
舞刀法
方式:如同舞蹈动作般,自由灵活地运刀,不拘泥于固定的程式。
效果:能产生富有变化和灵动的线条。
在实际的篆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练习和体会,根据不同的石材、印文内容和个人的艺术追求,选择合适的刀法技巧,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篆刻作品。
《传承的印章》
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有一位名叫老张的刻章师傅。他的手艺精湛,声名远扬。老张一生都致力于刻章,他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精美的印章。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小明来到了老张的店里。小明对刻章艺术充满了好奇和热爱,他请求老张收他为徒。老张看着小明真诚的眼神,决定传授他刻章的技艺。
小明非常勤奋,每天都早早来到店里,认真学习刻章的每一个步骤。老张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他。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磨练,小明的刻章技艺日益精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印章的需求逐渐减少,老张的店铺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冷清。
老张感到非常失落,但小明却鼓励他说:“师傅,我们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我们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刻章。”
于是,小明开始利用互联网,展示他们的刻章作品,讲述刻章的故事和文化。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们,订单也逐渐多了起来。
老张看着小明的努力和成就,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刻章这门手艺在小明的手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爱情的印章》
李华和林婷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在李华准备向林婷求婚的时候,他决定亲手为她刻一枚印章。
李华花费了无数个日夜,精心设计和雕刻这枚印章。印章上刻着他们的名字和一颗爱心,寓意着他们永恒的爱情。
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李华带着这枚印章来到了林婷面前。当他把印章递给林婷,并说出自己的心意时,林婷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枚印章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见证,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们的爱情就像这枚印章一样,永恒不变。
希望以上故事能给您带来一些灵感,如果您对故事的主题、情节、风格等方面有其他的要求,请随时告诉我,我可以为您创作更符合您需求的故事。
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推广刻章艺术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式:
1. 开设专门课程
编写系统的刻章艺术教材,涵盖刻章的历史、技法、艺术特点等方面。
邀请专业的刻章艺术家担任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和示范。
2. 举办主题讲座和工作坊
定期邀请知名刻章艺术家或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研究成果。
组织短期的刻章工作坊,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刻章的乐趣。
3. 组织社团活动
成立刻章艺术社团,为对刻章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社团可以定期举办内部的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
4. 举办展览和比赛
在学校内举办刻章艺术展览,展示学生和教师的优秀作品。
举办校内刻章艺术比赛,设置奖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竞争意识。
5. 与其他学科融合
将刻章艺术与美术、书法等课程相结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艺术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历史课中介绍刻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演变。
6. 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刻章艺术工作室或博物馆,亲身感受刻章艺术的魅力。
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现场展示刻章技艺,传播刻章文化。
7. 利用多媒体资源
制作刻章艺术的教学视频,发布在学校的网站或在线教育平台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展示学生的刻章作品,扩大影响力。
8. 开展亲子活动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刻章亲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家长也了解刻章艺术。
9. 建立奖励机制
对于在刻章艺术学习和创作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学金、荣誉证书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10. 与其他学校交流合作
组织校际刻章艺术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学生作品。
共同举办刻章艺术的联合展览和比赛,促进区域内刻章艺术的发展。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有效地推广刻章艺术,培养学生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淮北刻章|淮北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印章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殷商时代。
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受当时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再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表面会留下清晰篮或绳印纹的制陶方法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是用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中国装饰图案与印章艺术的渊源,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
印章的形成与货物及私有财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后汉书·祭祀志》指出,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三王时,私有制出现,诈骗、冒认、偷盗、侵夺等不正当行为渐起,为证明物归谁主,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的印章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西周,随着“工商食官”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开始具有凭信的作用。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的规制。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其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
唐宋之际,虽然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众多流派,它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总之,印章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美结合,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万千气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特点。
篆刻刀法的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冲刀法
持刀角度:刀刃与印面的夹角较小,一般在 30 度左右。
动作特点:以腕力带动刻刀,自外向内直冲而进,一气呵成。
效果特点:线条爽利流畅,富有速度感。
切刀法
持刀角度:刀刃与印面的夹角较大,约 60 度。
动作特点:刀角入石,一节一节地切刻前进,如同“蚕食”。
效果特点:线条苍茫古朴,有凝重之感。
冲切结合法
综合运用:根据印文的需要,灵活地将冲刀和切刀结合使用。
例如:在长线条部分使用冲刀以保证线条的流畅,在转折或需要表现厚重的地方使用切刀。
向线刀法
刻法:刀刃紧挨着线条的一侧刻入,使线条一侧光滑,一侧有崩裂的效果。
适用:常用于朱文线条的刻制。
复刀法
操作:在刻完一刀后,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重复刻制,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注意:要注意避免线条的臃肿和杂乱。
涩刀法
特点:刻刀在推进时,有意增加阻力,使线条显得毛糙和古拙。
舞刀法
方式:如同舞蹈动作般,自由灵活地运刀,不拘泥于固定的程式。
效果:能产生富有变化和灵动的线条。
在实际的篆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练习和体会,根据不同的石材、印文内容和个人的艺术追求,选择合适的刀法技巧,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篆刻作品。
《传承的印章》
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有一位名叫老张的刻章师傅。他的手艺精湛,声名远扬。老张一生都致力于刻章,他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精美的印章。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小明来到了老张的店里。小明对刻章艺术充满了好奇和热爱,他请求老张收他为徒。老张看着小明真诚的眼神,决定传授他刻章的技艺。
小明非常勤奋,每天都早早来到店里,认真学习刻章的每一个步骤。老张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他。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磨练,小明的刻章技艺日益精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印章的需求逐渐减少,老张的店铺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冷清。
老张感到非常失落,但小明却鼓励他说:“师傅,我们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我们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刻章。”
于是,小明开始利用互联网,展示他们的刻章作品,讲述刻章的故事和文化。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们,订单也逐渐多了起来。
老张看着小明的努力和成就,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刻章这门手艺在小明的手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爱情的印章》
李华和林婷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在李华准备向林婷求婚的时候,他决定亲手为她刻一枚印章。
李华花费了无数个日夜,精心设计和雕刻这枚印章。印章上刻着他们的名字和一颗爱心,寓意着他们永恒的爱情。
在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李华带着这枚印章来到了林婷面前。当他把印章递给林婷,并说出自己的心意时,林婷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枚印章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见证,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们的爱情就像这枚印章一样,永恒不变。
希望以上故事能给您带来一些灵感,如果您对故事的主题、情节、风格等方面有其他的要求,请随时告诉我,我可以为您创作更符合您需求的故事。
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推广刻章艺术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式:
1. 开设专门课程
编写系统的刻章艺术教材,涵盖刻章的历史、技法、艺术特点等方面。
邀请专业的刻章艺术家担任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和示范。
2. 举办主题讲座和工作坊
定期邀请知名刻章艺术家或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研究成果。
组织短期的刻章工作坊,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刻章的乐趣。
3. 组织社团活动
成立刻章艺术社团,为对刻章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社团可以定期举办内部的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
4. 举办展览和比赛
在学校内举办刻章艺术展览,展示学生和教师的优秀作品。
举办校内刻章艺术比赛,设置奖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竞争意识。
5. 与其他学科融合
将刻章艺术与美术、书法等课程相结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艺术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历史课中介绍刻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演变。
6. 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刻章艺术工作室或博物馆,亲身感受刻章艺术的魅力。
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现场展示刻章技艺,传播刻章文化。
7. 利用多媒体资源
制作刻章艺术的教学视频,发布在学校的网站或在线教育平台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展示学生的刻章作品,扩大影响力。
8. 开展亲子活动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刻章亲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家长也了解刻章艺术。
9. 建立奖励机制
对于在刻章艺术学习和创作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学金、荣誉证书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10. 与其他学校交流合作
组织校际刻章艺术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学生作品。
共同举办刻章艺术的联合展览和比赛,促进区域内刻章艺术的发展。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有效地推广刻章艺术,培养学生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淮北刻章|淮北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印章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殷商时代。
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受当时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再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表面会留下清晰篮或绳印纹的制陶方法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是用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中国装饰图案与印章艺术的渊源,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
印章的形成与货物及私有财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后汉书·祭祀志》指出,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三王时,私有制出现,诈骗、冒认、偷盗、侵夺等不正当行为渐起,为证明物归谁主,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的印章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西周,随着“工商食官”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开始具有凭信的作用。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的规制。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其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
唐宋之际,虽然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众多流派,它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总之,印章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美结合,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万千气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特点。
展开全文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