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刻章|习水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习水刻章|习水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习水
汉代印章艺术风格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印外形规整,印面内部字的结体和笔法配置多为方形或长方或扁平,笔画通常横平竖直,布置匀称整齐,呈现出平整端庄的特点,如“后将军假司马”“军假司马”等印,无论字数多少,朱文、白文都呈正方形。
其次,汉印在规矩整齐中富有变化。在方正的结体和平稳的笔画中会出现少许短斜笔,比如“广汉大将军章”“骑都尉印”;在横平竖直的笔画中会有一笔稍短微曲之笔,像“安昌侯家丞”“别部司马”;转角处常呈现外圆内方的形态,例如“军假司马”“骑督之印”;而且在稠密的结构中因巧妙结构留有小空隙,形成疏密对比,比如“诏假司马”“武德长印”。
再者,汉印多铸印,其结体横平竖直,印面显得稳重浑厚、朴实自然。
汉印文字风格独特,缪篆作为基本书体,笔画线条简约质朴,结构方中带圆,带有隶意,适宜入印作篆。
在形态上,汉印形态多样,包括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官印皆为方形,大小有规定,且以阴文为主;私印则种类更多,大小无固定规格,并出现了“臣妾印”等特殊种类。
官印印文除四字外,还有五字、六字,甚至更多字的。汉印的章法布局丰富多样,往往能从整体出发作多种安排,结构谨严工稳,构思精巧,虚实相生;笔划横平竖直,同一个字的笔划距离大致相等;大方浑厚、朴拙天成。
总之,汉代印章艺术成就显著,其气势雄强,小中见大,浑朴厚重,灵巧生动,茂密团聚,韵味无穷,为后世篆刻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灵感。
汉印外形的规整特征
汉印外形以规整为显著特点。多呈正方形,极少数有长方等形状。其印面内部字的结体和笔法配置,以方形或长方或扁平为主。笔画一般横平竖直,布置匀称、整齐。比如“后将军假司马”“军假司马”等印,无论字数多少,朱文、白文都呈正方形。即使字的多少、笔画繁简有所不同,也能通过巧妙组合达到整体的协调统一,如“冯迁时”“淳于立印”等印。这种规整的外形使全印显得平整端庄、稳重大方,体现出汉代印章严谨的艺术风格。
汉印的规矩整齐中的变化
汉印虽整体规矩整齐,但并非毫无变化。在方正的结体和平稳的笔画中,常常存在着细微的变化。比如在“广汉大将军章”等印中,会有少许短斜笔,使印面充满生气,达到规矩与变化的和谐统一。有时会在笔画的直中有曲,如“刘进印信”印,增加了平板中的活泼气氛。又或者在转角处出现外沿圆、内角方的情况,如“张宗私印”,形成对比又协调的关系。还有在稠密的布局中,通过线条交叉形成小的空底,产生疏密对比,如“军曲侯印”,增加了透气和灵活之感。
汉印的铸印特点
汉印中的铸印具有独特的特点。铸印的线条多粗壮,由于翻铸的原因,线条显得饱满结实。如“淮阳王玺”等印,线条给人以稳重、浑厚、朴实无华之感。其制作过程中,不论是铸、凿,或碾、琢,刀法、笔法均表现得浑融一体,生动自然。铸印的起止处用刀修饰成的方角明显,线条的起止及中段运行都没有过多的装饰和提按顿挫转折等表现,显得较为单纯朴实。
汉印文字的风格
汉印文字风格独特,主要采用缪篆。缪篆笔画线条简约质朴,结构方中带圆,带有隶意,适宜入印作篆。汉印文字的变化遵循一定规律,已不再考虑文字的象形意味,对文字的方折、对称、规整要求更加明显。印文笔画多为横平竖直,粗细基本相等,间距也基本均匀。其端庄厚朴,匀称方正,构思精巧,气度从容,毫无后代印章的做作之感。
汉印的形态分类
汉印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官印皆为方形,大小有规定,且以阴文为主。如汉代的“将军印”和“满白文”,布局方正平直,无板滞之气。私印则种类更多,大小无固定规格,并出现了“臣妾印”等特殊种类。私印中的姓名印以端庄平正、严谨浑厚为胜。汉初的玺印袭用秦制,后来逐渐有所改变,边框界格都逐渐消失。
汉印的章法布局
汉印的章法布局丰富多样。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平分印面,如“皇后之玺”“军司马印”等印,这种布局庄重、稳定、平和、端庄,带来厚重、博大、宽容、深沉等审美感受。在章法上还注重呼应,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和笔画的走向,使印面交错融合,达到稳定的效果。此外,汉印在笔画的安排上也有巧妙之处,力求达到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汉代印章艺术风格特点显著,规整端庄中蕴含变化,文字风格独特,形态分类明确,章法布局精妙,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对后世印章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刻章艺术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刻章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教授学生刻章的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刻章的基本技法,如阴刻、阳刻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提高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刻章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
阴刻和阳刻的基本技法。
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刻章作品。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刻刀的力度和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刻制效果。
帮助学生在刻制过程中处理细节,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刻章艺术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等基础知识。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刻章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刻制印章,在实践中掌握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设计和创作思路,相互交流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刻刀、印石、印泥、砂纸、铅笔、橡皮等。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展示台等。
教学课件:包含刻章艺术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内容的 PPT。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一些精美的刻章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刻章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刻章的艺术特点。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介绍刻章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 PPT 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刻章作品。
讲解刻章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刻刀的种类、印石的选择等,并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详细讲解刻章的基本技法,包括阴刻、阳刻的特点和操作方法,结合图片和简单的示例进行说明。
(三)教师示范(10 分钟)
教师在展示台上现场示范刻制一枚简单的印章,边刻边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强调刻刀的握法、用力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错误。
(四)学生实践(45 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文字,用铅笔在印石上进行初步设计。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设计和刻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刻刀。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5 分钟)
学生完成作品后,将印章蘸上印泥,印在纸上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相互欣赏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六)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刻章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和学生的实践情况。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刻章,提高自己的技艺。
六、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枚更复杂的印章。
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和展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刻章艺术。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刻章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刻刀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拓展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故宫博物院在推广印章文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
举办百人篆刻活动:在2019年5月18日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故宫博物院邀请海淀区西二旗小学的学生以“传统交融·旗刻未来”为主题进行百人篆刻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故宫藏印章文物为模板现场进行篆刻,并在故宫典藏的书画喷绘图上钤上自己的印章。通过该活动,学生们领略了篆刻文化,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展示馆藏玺印:以制作时间先后公布了一些馆藏古玺印的图文数据,还曾举办“方寸铭情”等玺印篆刻相关展览,向公众呈现中国篆刻艺术之美,其中包括汉代肖形印、战国时期的官印、私印以及近现代篆刻家的印拓、印蜕等。
开发印章相关的文创产品:例如推出各种带有故宫元素的印章,以及与印章相关的笔记本、明信片等,这些产品上的印章图案精美、寓意丰富,深受游客喜爱。游客可以通过购买这些文创产品,更深入地了解和接触印章文化。
与教育结合:部分学校将印章文化、篆刻技艺作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研发相关校本教材,开展篆刻课程并组建篆刻社团。同时依托馆校合作项目,与故宫博物院等合作开发第二课堂,将知识传授与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和素养。
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印章文化这一传统技艺,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印章文化的魅力。
印章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殷商时代。
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受当时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再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表面会留下清晰篮或绳印纹的制陶方法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是用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中国装饰图案与印章艺术的渊源,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
印章的形成与货物及私有财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后汉书·祭祀志》指出,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三王时,私有制出现,诈骗、冒认、偷盗、侵夺等不正当行为渐起,为证明物归谁主,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的印章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西周,随着“工商食官”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开始具有凭信的作用。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的规制。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其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
唐宋之际,虽然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众多流派,它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总之,印章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美结合,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万千气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特点。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习水刻章|习水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如下:
起源:篆刻艺术起源于先秦时期。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在所说的甲骨文),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后来汉代也将印称为“章”,由此有了“印章”这一称谓。秦汉时期的印章多为金属铸成,印文以圆润秀丽的小篆和方峻挺健的隶书为主,整体呈现平正端庄、浑厚朴实、势韵自然、变化万千的特点。这一时期是篆刻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其印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宋元时期:印章的使用方式开始多样化,印文在篆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调整,字形屈曲盘叠,并且开始使用楷书入印。至元朝,印文中出现了蒙文。在这一时期,文人开始主动追求以印面为载体的篆刻艺术,逐渐脱离了实用性的偏向。
元代:以王冕为代表,发现了花乳石等石料可作治印材料,为文人自篆自刻提供了便利条件,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以文彭为代表的篆刻家提出恢复汉印质朴的理念,进行篆刻创作,树立起以“雅正”为核心的印风,并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篆刻艺术家,启导了流派的形成,此为篆刻艺术的兴起时期。随后,《集古印谱》《印薮》等印谱的问世,促使明代文人对篆刻艺术展开开拓研究。在1597年左右,篆刻艺术逐渐分化出“更新”和“复古”两种趋势。朱简编辑的《印品》(后改为《印经》),对当时篆刻艺术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篆刻的标准与方法,提出不少创见。同一时期,中国的篆刻艺术经由浙江的两位和尚传往了日本。
明末清初:周亮工撰写的《印人传》记录了当时印坛的变化以及印人的情况,并发表了不少印学见解,成为研究印学的重要文献。
近现代:从齐白石开始,篆刻理念发生转变,发展为现代篆刻。民国二年(1913年),西泠印社成立,它是中国近现代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民间印学团体。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项目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确认入选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总体而言,篆刻艺术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印章制作材料、使用方式以及文人参与等因素的变化,篆刻艺术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流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汉代印章艺术风格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印外形规整,印面内部字的结体和笔法配置多为方形或长方或扁平,笔画通常横平竖直,布置匀称整齐,呈现出平整端庄的特点,如“后将军假司马”“军假司马”等印,无论字数多少,朱文、白文都呈正方形。
其次,汉印在规矩整齐中富有变化。在方正的结体和平稳的笔画中会出现少许短斜笔,比如“广汉大将军章”“骑都尉印”;在横平竖直的笔画中会有一笔稍短微曲之笔,像“安昌侯家丞”“别部司马”;转角处常呈现外圆内方的形态,例如“军假司马”“骑督之印”;而且在稠密的结构中因巧妙结构留有小空隙,形成疏密对比,比如“诏假司马”“武德长印”。
再者,汉印多铸印,其结体横平竖直,印面显得稳重浑厚、朴实自然。
汉印文字风格独特,缪篆作为基本书体,笔画线条简约质朴,结构方中带圆,带有隶意,适宜入印作篆。
在形态上,汉印形态多样,包括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官印皆为方形,大小有规定,且以阴文为主;私印则种类更多,大小无固定规格,并出现了“臣妾印”等特殊种类。
官印印文除四字外,还有五字、六字,甚至更多字的。汉印的章法布局丰富多样,往往能从整体出发作多种安排,结构谨严工稳,构思精巧,虚实相生;笔划横平竖直,同一个字的笔划距离大致相等;大方浑厚、朴拙天成。
总之,汉代印章艺术成就显著,其气势雄强,小中见大,浑朴厚重,灵巧生动,茂密团聚,韵味无穷,为后世篆刻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灵感。
汉印外形的规整特征
汉印外形以规整为显著特点。多呈正方形,极少数有长方等形状。其印面内部字的结体和笔法配置,以方形或长方或扁平为主。笔画一般横平竖直,布置匀称、整齐。比如“后将军假司马”“军假司马”等印,无论字数多少,朱文、白文都呈正方形。即使字的多少、笔画繁简有所不同,也能通过巧妙组合达到整体的协调统一,如“冯迁时”“淳于立印”等印。这种规整的外形使全印显得平整端庄、稳重大方,体现出汉代印章严谨的艺术风格。
汉印的规矩整齐中的变化
汉印虽整体规矩整齐,但并非毫无变化。在方正的结体和平稳的笔画中,常常存在着细微的变化。比如在“广汉大将军章”等印中,会有少许短斜笔,使印面充满生气,达到规矩与变化的和谐统一。有时会在笔画的直中有曲,如“刘进印信”印,增加了平板中的活泼气氛。又或者在转角处出现外沿圆、内角方的情况,如“张宗私印”,形成对比又协调的关系。还有在稠密的布局中,通过线条交叉形成小的空底,产生疏密对比,如“军曲侯印”,增加了透气和灵活之感。
汉印的铸印特点
汉印中的铸印具有独特的特点。铸印的线条多粗壮,由于翻铸的原因,线条显得饱满结实。如“淮阳王玺”等印,线条给人以稳重、浑厚、朴实无华之感。其制作过程中,不论是铸、凿,或碾、琢,刀法、笔法均表现得浑融一体,生动自然。铸印的起止处用刀修饰成的方角明显,线条的起止及中段运行都没有过多的装饰和提按顿挫转折等表现,显得较为单纯朴实。
汉印文字的风格
汉印文字风格独特,主要采用缪篆。缪篆笔画线条简约质朴,结构方中带圆,带有隶意,适宜入印作篆。汉印文字的变化遵循一定规律,已不再考虑文字的象形意味,对文字的方折、对称、规整要求更加明显。印文笔画多为横平竖直,粗细基本相等,间距也基本均匀。其端庄厚朴,匀称方正,构思精巧,气度从容,毫无后代印章的做作之感。
汉印的形态分类
汉印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官印皆为方形,大小有规定,且以阴文为主。如汉代的“将军印”和“满白文”,布局方正平直,无板滞之气。私印则种类更多,大小无固定规格,并出现了“臣妾印”等特殊种类。私印中的姓名印以端庄平正、严谨浑厚为胜。汉初的玺印袭用秦制,后来逐渐有所改变,边框界格都逐渐消失。
汉印的章法布局
汉印的章法布局丰富多样。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平分印面,如“皇后之玺”“军司马印”等印,这种布局庄重、稳定、平和、端庄,带来厚重、博大、宽容、深沉等审美感受。在章法上还注重呼应,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和笔画的走向,使印面交错融合,达到稳定的效果。此外,汉印在笔画的安排上也有巧妙之处,力求达到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汉代印章艺术风格特点显著,规整端庄中蕴含变化,文字风格独特,形态分类明确,章法布局精妙,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对后世印章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刻章艺术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刻章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教授学生刻章的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刻章的基本技法,如阴刻、阳刻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提高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刻章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
阴刻和阳刻的基本技法。
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刻章作品。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刻刀的力度和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刻制效果。
帮助学生在刻制过程中处理细节,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刻章艺术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等基础知识。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刻章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刻制印章,在实践中掌握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设计和创作思路,相互交流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刻刀、印石、印泥、砂纸、铅笔、橡皮等。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展示台等。
教学课件:包含刻章艺术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内容的 PPT。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一些精美的刻章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刻章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刻章的艺术特点。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介绍刻章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 PPT 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刻章作品。
讲解刻章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刻刀的种类、印石的选择等,并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详细讲解刻章的基本技法,包括阴刻、阳刻的特点和操作方法,结合图片和简单的示例进行说明。
(三)教师示范(10 分钟)
教师在展示台上现场示范刻制一枚简单的印章,边刻边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强调刻刀的握法、用力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错误。
(四)学生实践(45 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文字,用铅笔在印石上进行初步设计。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设计和刻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刻刀。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5 分钟)
学生完成作品后,将印章蘸上印泥,印在纸上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相互欣赏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六)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刻章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和学生的实践情况。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刻章,提高自己的技艺。
六、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枚更复杂的印章。
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和展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刻章艺术。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刻章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刻刀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拓展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故宫博物院在推广印章文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
举办百人篆刻活动:在2019年5月18日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故宫博物院邀请海淀区西二旗小学的学生以“传统交融·旗刻未来”为主题进行百人篆刻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故宫藏印章文物为模板现场进行篆刻,并在故宫典藏的书画喷绘图上钤上自己的印章。通过该活动,学生们领略了篆刻文化,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展示馆藏玺印:以制作时间先后公布了一些馆藏古玺印的图文数据,还曾举办“方寸铭情”等玺印篆刻相关展览,向公众呈现中国篆刻艺术之美,其中包括汉代肖形印、战国时期的官印、私印以及近现代篆刻家的印拓、印蜕等。
开发印章相关的文创产品:例如推出各种带有故宫元素的印章,以及与印章相关的笔记本、明信片等,这些产品上的印章图案精美、寓意丰富,深受游客喜爱。游客可以通过购买这些文创产品,更深入地了解和接触印章文化。
与教育结合:部分学校将印章文化、篆刻技艺作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研发相关校本教材,开展篆刻课程并组建篆刻社团。同时依托馆校合作项目,与故宫博物院等合作开发第二课堂,将知识传授与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和素养。
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印章文化这一传统技艺,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印章文化的魅力。
印章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殷商时代。
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受当时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再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表面会留下清晰篮或绳印纹的制陶方法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是用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中国装饰图案与印章艺术的渊源,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
印章的形成与货物及私有财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后汉书·祭祀志》指出,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三王时,私有制出现,诈骗、冒认、偷盗、侵夺等不正当行为渐起,为证明物归谁主,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的印章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西周,随着“工商食官”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开始具有凭信的作用。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的规制。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其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
唐宋之际,虽然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众多流派,它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总之,印章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美结合,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万千气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特点。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习水刻章|习水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如下:
起源:篆刻艺术起源于先秦时期。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在所说的甲骨文),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后来汉代也将印称为“章”,由此有了“印章”这一称谓。秦汉时期的印章多为金属铸成,印文以圆润秀丽的小篆和方峻挺健的隶书为主,整体呈现平正端庄、浑厚朴实、势韵自然、变化万千的特点。这一时期是篆刻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其印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宋元时期:印章的使用方式开始多样化,印文在篆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调整,字形屈曲盘叠,并且开始使用楷书入印。至元朝,印文中出现了蒙文。在这一时期,文人开始主动追求以印面为载体的篆刻艺术,逐渐脱离了实用性的偏向。
元代:以王冕为代表,发现了花乳石等石料可作治印材料,为文人自篆自刻提供了便利条件,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以文彭为代表的篆刻家提出恢复汉印质朴的理念,进行篆刻创作,树立起以“雅正”为核心的印风,并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篆刻艺术家,启导了流派的形成,此为篆刻艺术的兴起时期。随后,《集古印谱》《印薮》等印谱的问世,促使明代文人对篆刻艺术展开开拓研究。在1597年左右,篆刻艺术逐渐分化出“更新”和“复古”两种趋势。朱简编辑的《印品》(后改为《印经》),对当时篆刻艺术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篆刻的标准与方法,提出不少创见。同一时期,中国的篆刻艺术经由浙江的两位和尚传往了日本。
明末清初:周亮工撰写的《印人传》记录了当时印坛的变化以及印人的情况,并发表了不少印学见解,成为研究印学的重要文献。
近现代:从齐白石开始,篆刻理念发生转变,发展为现代篆刻。民国二年(1913年),西泠印社成立,它是中国近现代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民间印学团体。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项目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确认入选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总体而言,篆刻艺术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印章制作材料、使用方式以及文人参与等因素的变化,篆刻艺术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流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展开全文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