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刻章|衢江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衢江刻章|衢江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衢江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
中国印章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印章文化,以下是其主要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与三代——印章的萌芽与形成: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已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其较高的“刻字”水平为印章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受制陶方法启示,先民们在陶拍上刻纹饰,而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印章的形成与货物及私有财产的发展相关,其作用是证明物归谁主。到了西周,随着商品经济出现,玺印开始具有凭信作用。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古玺的百花齐放:这一时期诸侯割据、思想活跃,印章从人际间交往的凭证逐渐登上政治舞台,苏秦佩六国相印游说诸国便是例证。各国的官私印章在书体、材质、尺寸、形状等方面均无特殊定制,其文字奇诡难辨、章法参差错落,反映出印人自由地将审美情趣注入创作,使印章呈现出自然、率真、质朴的艺术风格。
秦代——印章艺术在统一规范中发展:秦统一六国后,为体现王权尊贵,只有皇帝所用的印章称“玺”,用玉制作;臣民使用的印章称“印”,用金、银、铜等制作。入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中的“摹印篆”(秦小篆的一种),印章风格趋于古朴平整。
汉代——成熟期印章艺术的广泛应用:汉朝基本沿袭秦制,儒家治国思想逐步形成,典章制度更加完善。为方便统治者的体现及公私间交往,专门创造了“缪篆”用于印章。缪篆简便易识,笔画横平竖直,方中带圆,在印章章法中易体现伸缩挪让、顾盼呼应的艺术效果,迎合了儒家的中庸哲理,奠定了汉代印章在中国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汉代官印分文官印和武官印,文官用铸印,武官用凿印。
魏、晋、南北朝——动乱期印章艺术的衰落与生机: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印章艺术发展相对缓慢,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隋唐——转型期印章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探索:随着造纸业的发达,官府文书逐渐弃简牍而改用纸帛,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纸面的做法开始流行。北朝晚期至隋,纸张逐渐代替简牍普遍使用,印压在泥上使之凸起的白文直接变为钤印于纸上的朱文,使用更清晰醒目。隋朝统一后将官印新体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印章作用从封缄简牍演变为签署文书。此外,印章在尺寸、重量、印纽及使用方式等方面也有变化,导致收纳方式从秦汉私人保管的印囊演变为隋唐官府存放的印匣。
五代、两宋与辽金——官私印的板滞与自由两极分化:唐宋是书法、绘画的鼎盛时期,但印章风格与秦汉时期有较大不同。宋代官印广泛使用七叠篆、九叠篆,印面硕大,风格变为边宽厚重的细朱文印,钤于官防文告上的大红印章彰显出森严威猛的气派。不过,唐宋民间印章仍存汉印遗风,其左盘右绕的叠文篆为明清文人刻印提供了启示。
元代——通俗与复古的分道扬镳及各成异趣:宋末元初,大书画家赵孟頫自篆印文,与最早的印学理论家吾丘衍提倡的以汉印为正宗的审美观被元代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奠定了文人刻印以汉印为基础的美学思想。
明代——尚意思想的入印与流派的诞生:明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思想界个性解放思潮兴起,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印人的文化品味不断提高,与文人来往密切,印材变革和功能变化也使印章的“文人品味”成为可能。印人把“工匠化”的技术赋予文人品味,使印章成为文人书斋、案头的清玩,文人也更多地参与到印章艺术实践中,印人和文人的身份逐渐融合。“工人印”与“文人印”的分野逐渐形成,文人和工匠在印章上的合作赋予了印章艺术新的内涵,并将其提升到新的高度。
清代——印外求印形成印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促进了艺术思想的碰撞、渗透和衍生,也推动了印章艺术的繁荣和转型。一些失意文人、书画家介入印章创作,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及书法、绘画的某些因素融入其中,使印章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面貌,并产生了浙、皖等诸多流派,流派间相互渗透,将印章艺术推向高峰。此时“印章”已发展为“篆刻”艺术。
民国时期——印学的独立意识加强与学科化的雏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芳争艳与独立学科的建树:1955 年明确了国家机关印章为圆形,并规定了相关印章的尺度、样式和制发办法等。随后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从法律层面确定了圆形印章成为社会各层次印章的主体和主流。而西泠印社的成立以及印学博物馆的落成等,对中国印学的发展、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代篆刻与现代印风的时间概念相对模糊。当代篆刻大概从上个世纪“文革”结束至90年代初中期,其领军人物韩天衡确定了“奇中见平、动中寓静”“雄”“奇”“变”“韵”的主攻方向,将草篆和写意画的特点引入创作。90年代初中期至今则属于现代印风时期,这一时期的中青年印人和爱好者兴起了流行印风,他们个性张扬,但部分人缺少传统印学功底和必备的文化素养。
总之,中国印章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经验、民族素质和文化精神风貌,显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刻章艺术的成功案例:
北京琉璃厂西街的张国瑞:他是张氏篆刻的第三代传人,其家族在琉璃厂西街胡同的小平房传承中国传统篆刻技艺近百年。张国瑞的祖父张樾丞曾接到新中国开国大印的设计任务,父亲张幼丞参加了原料粗加工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张幼丞成为印刻此届奥运会中国印的中流砥柱;而在2020年疫情期间,张国瑞用一方两公斤的章料,刻下“天佑中华”四字,向奋战一线的人员致敬。他们祖孙三代的印刻技法一脉相承,炽热的爱国之心更是世代相传。
曲阜林前社区与孔府印阁:林前社区受儒学浸染,村民普遍从事木雕、篆刻、汉服等,其中篆刻技艺尤为出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孔府印阁积极触网,2008年首先在淘宝开设篆刻店铺,打破了销售的地域局限,搭建了平台并吸纳众多匠人。近年来,借助直播的东风,其印章生意越发红火,每天能生产1.2万至1.5万枚印章。孔府印阁还打造了50多个直播间、30多个直播账号,不断创新产品形式与内容,推出100多类富含创意和国潮元素的文创产品。同时,公司帮助社区篆刻师傅开设、管理线上店铺,带动了大量就业。例如张国亮是孔府印阁的首席篆刻师,已有30多年从业经历,其女儿张梦溪受父亲影响也从事相关工作,负责运营,父女间的交流也促进了篆刻内容的创新。
温州的篆刻发展:温州市文联、温州市书协通过连年举办“方介堪奖”篆刻大赛、开设名家讲座等方式,推动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们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吸引年轻一代进入篆刻队伍。在全国第九届篆刻作品展览中,温州有6人作品入展,占浙江省入展数量的四分之一,彰显了温州作为书法名城的强劲实力。此外,温州还通过举办书画篆刻培训班、开展各类主题书画篆刻作品展赛等活动,提升群众对书画篆刻艺术的兴趣,促进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广州西关的项颂秋:他生于刻章世家,14岁开始入行,61年时间刻过的章超过5万枚。其叔公项信南是清末广州著名金石篆刻家,父亲项少南也颇有名气,三代人给不少名人政要刻过章。项颂秋的拿手绝活是叠字章,国内能刻的手艺人屈指可数。虽然如今公章多采用电脑刻印技术,但一些客人因特殊需求仍会找他,如刻花体英文、定制图案或中文字库没有收录的文字等。2015年,他获评“岭南文化艺术高级工艺师”。
以下是一般印章的制作过程:
准备材料:制作印章所需材料包括刻刀、印石、印床、印泥、宣纸、砂纸、铅笔、毛笔等。
设计印稿:根据个人需求设计印章的印稿,可以使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大致的图案,也可以使用电脑设计软件进行设计。
雕刻印章:将印稿反转后,使用刻刀沿着印稿的线条进行雕刻。雕刻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章的质量和效果。
修整印章:雕刻完成后,使用砂纸对印章进行修整,以去除表面的毛刺和不平整处。同时,可以对印章的细节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试印印章:在印章上涂上印泥,然后在宣纸上进行试印。试印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出来的效果清晰、完整。
调整印章:根据试印的效果,对印章进行调整。如果印出来的效果不理想,可以对印章进行进一步的修整和完善。
完成印章:经过多次调整和完善后,印章制作完成。可以将印章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以延长印章的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具体的制作过程可能因印章的类型、材质和个人喜好而有所不同。
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推广刻章艺术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式:
1. 开设专门课程
编写系统的刻章艺术教材,涵盖刻章的历史、技法、艺术特点等方面。
邀请专业的刻章艺术家担任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和示范。
2. 举办主题讲座和工作坊
定期邀请知名刻章艺术家或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研究成果。
组织短期的刻章工作坊,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刻章的乐趣。
3. 组织社团活动
成立刻章艺术社团,为对刻章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社团可以定期举办内部的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
4. 举办展览和比赛
在学校内举办刻章艺术展览,展示学生和教师的优秀作品。
举办校内刻章艺术比赛,设置奖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竞争意识。
5. 与其他学科融合
将刻章艺术与美术、书法等课程相结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艺术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历史课中介绍刻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演变。
6. 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刻章艺术工作室或博物馆,亲身感受刻章艺术的魅力。
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现场展示刻章技艺,传播刻章文化。
7. 利用多媒体资源
制作刻章艺术的教学视频,发布在学校的网站或在线教育平台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展示学生的刻章作品,扩大影响力。
8. 开展亲子活动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刻章亲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家长也了解刻章艺术。
9. 建立奖励机制
对于在刻章艺术学习和创作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学金、荣誉证书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10. 与其他学校交流合作
组织校际刻章艺术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学生作品。
共同举办刻章艺术的联合展览和比赛,促进区域内刻章艺术的发展。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有效地推广刻章艺术,培养学生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衢江刻章|衢江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印章,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从先秦时期衍化至今,是一种小型的传统文化实体,同时它与中国书法艺术不可分割。印章之美,美在以下几个方面:
印面篆刻美:印面篆刻是印章的核心,它融合了书法、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形式,通过巧妙的布局、刀法和线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印石材质美:印石是印章的载体,其质地、纹理和色彩等因素都会影响印章的美感。优质的印石不仅具有良好的质感和光泽,还能与篆刻艺术相得益彰,提升印章的艺术价值。
印钮雕刻美:印钮是印章的装饰部分,其雕刻工艺和造型设计也是印章之美的重要体现。精美的印钮雕刻可以增加印章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印章之美,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枚印章都记录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
中国印章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印章文化,以下是其主要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与三代——印章的萌芽与形成: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已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其较高的“刻字”水平为印章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受制陶方法启示,先民们在陶拍上刻纹饰,而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印章的形成与货物及私有财产的发展相关,其作用是证明物归谁主。到了西周,随着商品经济出现,玺印开始具有凭信作用。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古玺的百花齐放:这一时期诸侯割据、思想活跃,印章从人际间交往的凭证逐渐登上政治舞台,苏秦佩六国相印游说诸国便是例证。各国的官私印章在书体、材质、尺寸、形状等方面均无特殊定制,其文字奇诡难辨、章法参差错落,反映出印人自由地将审美情趣注入创作,使印章呈现出自然、率真、质朴的艺术风格。
秦代——印章艺术在统一规范中发展:秦统一六国后,为体现王权尊贵,只有皇帝所用的印章称“玺”,用玉制作;臣民使用的印章称“印”,用金、银、铜等制作。入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中的“摹印篆”(秦小篆的一种),印章风格趋于古朴平整。
汉代——成熟期印章艺术的广泛应用:汉朝基本沿袭秦制,儒家治国思想逐步形成,典章制度更加完善。为方便统治者的体现及公私间交往,专门创造了“缪篆”用于印章。缪篆简便易识,笔画横平竖直,方中带圆,在印章章法中易体现伸缩挪让、顾盼呼应的艺术效果,迎合了儒家的中庸哲理,奠定了汉代印章在中国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汉代官印分文官印和武官印,文官用铸印,武官用凿印。
魏、晋、南北朝——动乱期印章艺术的衰落与生机: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印章艺术发展相对缓慢,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
隋唐——转型期印章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探索:随着造纸业的发达,官府文书逐渐弃简牍而改用纸帛,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纸面的做法开始流行。北朝晚期至隋,纸张逐渐代替简牍普遍使用,印压在泥上使之凸起的白文直接变为钤印于纸上的朱文,使用更清晰醒目。隋朝统一后将官印新体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印章作用从封缄简牍演变为签署文书。此外,印章在尺寸、重量、印纽及使用方式等方面也有变化,导致收纳方式从秦汉私人保管的印囊演变为隋唐官府存放的印匣。
五代、两宋与辽金——官私印的板滞与自由两极分化:唐宋是书法、绘画的鼎盛时期,但印章风格与秦汉时期有较大不同。宋代官印广泛使用七叠篆、九叠篆,印面硕大,风格变为边宽厚重的细朱文印,钤于官防文告上的大红印章彰显出森严威猛的气派。不过,唐宋民间印章仍存汉印遗风,其左盘右绕的叠文篆为明清文人刻印提供了启示。
元代——通俗与复古的分道扬镳及各成异趣:宋末元初,大书画家赵孟頫自篆印文,与最早的印学理论家吾丘衍提倡的以汉印为正宗的审美观被元代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奠定了文人刻印以汉印为基础的美学思想。
明代——尚意思想的入印与流派的诞生:明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出现,思想界个性解放思潮兴起,文化环境发生变化。印人的文化品味不断提高,与文人来往密切,印材变革和功能变化也使印章的“文人品味”成为可能。印人把“工匠化”的技术赋予文人品味,使印章成为文人书斋、案头的清玩,文人也更多地参与到印章艺术实践中,印人和文人的身份逐渐融合。“工人印”与“文人印”的分野逐渐形成,文人和工匠在印章上的合作赋予了印章艺术新的内涵,并将其提升到新的高度。
清代——印外求印形成印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促进了艺术思想的碰撞、渗透和衍生,也推动了印章艺术的繁荣和转型。一些失意文人、书画家介入印章创作,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及书法、绘画的某些因素融入其中,使印章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面貌,并产生了浙、皖等诸多流派,流派间相互渗透,将印章艺术推向高峰。此时“印章”已发展为“篆刻”艺术。
民国时期——印学的独立意识加强与学科化的雏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芳争艳与独立学科的建树:1955 年明确了国家机关印章为圆形,并规定了相关印章的尺度、样式和制发办法等。随后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从法律层面确定了圆形印章成为社会各层次印章的主体和主流。而西泠印社的成立以及印学博物馆的落成等,对中国印学的发展、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代篆刻与现代印风的时间概念相对模糊。当代篆刻大概从上个世纪“文革”结束至90年代初中期,其领军人物韩天衡确定了“奇中见平、动中寓静”“雄”“奇”“变”“韵”的主攻方向,将草篆和写意画的特点引入创作。90年代初中期至今则属于现代印风时期,这一时期的中青年印人和爱好者兴起了流行印风,他们个性张扬,但部分人缺少传统印学功底和必备的文化素养。
总之,中国印章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经验、民族素质和文化精神风貌,显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刻章艺术的成功案例:
北京琉璃厂西街的张国瑞:他是张氏篆刻的第三代传人,其家族在琉璃厂西街胡同的小平房传承中国传统篆刻技艺近百年。张国瑞的祖父张樾丞曾接到新中国开国大印的设计任务,父亲张幼丞参加了原料粗加工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张幼丞成为印刻此届奥运会中国印的中流砥柱;而在2020年疫情期间,张国瑞用一方两公斤的章料,刻下“天佑中华”四字,向奋战一线的人员致敬。他们祖孙三代的印刻技法一脉相承,炽热的爱国之心更是世代相传。
曲阜林前社区与孔府印阁:林前社区受儒学浸染,村民普遍从事木雕、篆刻、汉服等,其中篆刻技艺尤为出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孔府印阁积极触网,2008年首先在淘宝开设篆刻店铺,打破了销售的地域局限,搭建了平台并吸纳众多匠人。近年来,借助直播的东风,其印章生意越发红火,每天能生产1.2万至1.5万枚印章。孔府印阁还打造了50多个直播间、30多个直播账号,不断创新产品形式与内容,推出100多类富含创意和国潮元素的文创产品。同时,公司帮助社区篆刻师傅开设、管理线上店铺,带动了大量就业。例如张国亮是孔府印阁的首席篆刻师,已有30多年从业经历,其女儿张梦溪受父亲影响也从事相关工作,负责运营,父女间的交流也促进了篆刻内容的创新。
温州的篆刻发展:温州市文联、温州市书协通过连年举办“方介堪奖”篆刻大赛、开设名家讲座等方式,推动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们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吸引年轻一代进入篆刻队伍。在全国第九届篆刻作品展览中,温州有6人作品入展,占浙江省入展数量的四分之一,彰显了温州作为书法名城的强劲实力。此外,温州还通过举办书画篆刻培训班、开展各类主题书画篆刻作品展赛等活动,提升群众对书画篆刻艺术的兴趣,促进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广州西关的项颂秋:他生于刻章世家,14岁开始入行,61年时间刻过的章超过5万枚。其叔公项信南是清末广州著名金石篆刻家,父亲项少南也颇有名气,三代人给不少名人政要刻过章。项颂秋的拿手绝活是叠字章,国内能刻的手艺人屈指可数。虽然如今公章多采用电脑刻印技术,但一些客人因特殊需求仍会找他,如刻花体英文、定制图案或中文字库没有收录的文字等。2015年,他获评“岭南文化艺术高级工艺师”。
以下是一般印章的制作过程:
准备材料:制作印章所需材料包括刻刀、印石、印床、印泥、宣纸、砂纸、铅笔、毛笔等。
设计印稿:根据个人需求设计印章的印稿,可以使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大致的图案,也可以使用电脑设计软件进行设计。
雕刻印章:将印稿反转后,使用刻刀沿着印稿的线条进行雕刻。雕刻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章的质量和效果。
修整印章:雕刻完成后,使用砂纸对印章进行修整,以去除表面的毛刺和不平整处。同时,可以对印章的细节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试印印章:在印章上涂上印泥,然后在宣纸上进行试印。试印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出来的效果清晰、完整。
调整印章:根据试印的效果,对印章进行调整。如果印出来的效果不理想,可以对印章进行进一步的修整和完善。
完成印章:经过多次调整和完善后,印章制作完成。可以将印章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以延长印章的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具体的制作过程可能因印章的类型、材质和个人喜好而有所不同。
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推广刻章艺术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式:
1. 开设专门课程
编写系统的刻章艺术教材,涵盖刻章的历史、技法、艺术特点等方面。
邀请专业的刻章艺术家担任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和示范。
2. 举办主题讲座和工作坊
定期邀请知名刻章艺术家或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分享他们的创作经验和研究成果。
组织短期的刻章工作坊,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刻章的乐趣。
3. 组织社团活动
成立刻章艺术社团,为对刻章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社团可以定期举办内部的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动。
4. 举办展览和比赛
在学校内举办刻章艺术展览,展示学生和教师的优秀作品。
举办校内刻章艺术比赛,设置奖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竞争意识。
5. 与其他学科融合
将刻章艺术与美术、书法等课程相结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艺术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历史课中介绍刻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和演变。
6. 课外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刻章艺术工作室或博物馆,亲身感受刻章艺术的魅力。
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现场展示刻章技艺,传播刻章文化。
7. 利用多媒体资源
制作刻章艺术的教学视频,发布在学校的网站或在线教育平台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展示学生的刻章作品,扩大影响力。
8. 开展亲子活动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刻章亲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让家长也了解刻章艺术。
9. 建立奖励机制
对于在刻章艺术学习和创作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学金、荣誉证书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10. 与其他学校交流合作
组织校际刻章艺术交流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学生作品。
共同举办刻章艺术的联合展览和比赛,促进区域内刻章艺术的发展。
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在学校和教育机构中有效地推广刻章艺术,培养学生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衢江刻章|衢江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印章,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从先秦时期衍化至今,是一种小型的传统文化实体,同时它与中国书法艺术不可分割。印章之美,美在以下几个方面:
印面篆刻美:印面篆刻是印章的核心,它融合了书法、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形式,通过巧妙的布局、刀法和线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印石材质美:印石是印章的载体,其质地、纹理和色彩等因素都会影响印章的美感。优质的印石不仅具有良好的质感和光泽,还能与篆刻艺术相得益彰,提升印章的艺术价值。
印钮雕刻美:印钮是印章的装饰部分,其雕刻工艺和造型设计也是印章之美的重要体现。精美的印钮雕刻可以增加印章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印章之美,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枚印章都记录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全文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