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刻章|清徐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清徐刻章|清徐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清徐
随着时代的发展,刻章艺术呈现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与科技结合:科技的进步为刻章艺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智能篆刻系统的出现,让普通人也能轻松设计和制作古体篆字印章。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工具,用户可以快速生成印稿,并发送到智能篆刻机上完成制作,大大提升了印章制作的效率。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实现古文字的“零门槛”生成和个性化设计,为用户提供更多创意和个性化的选择。
多元化的风格:当代篆刻的审美视野更加多元化和多角度。在流派纷呈、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现代书法等的影响,“写意”印风占据主流,其线条动感十足,字法新奇夸张,刀法酣畅痛快,构图大胆泼辣,同时艺术家们也更加注重突出个性、抒情达意,追求摆脱庸俗的个性化表达。
更广泛的应用领域:除了传统的实用功能,如文件签署、证书盖章等,刻章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素质教育、虚拟展厅、主题公园、文化园区、博物馆、文旅场所等领域也有了更多的应用。例如在一些活动或展览中,智能篆刻可以作为互动体验项目,吸引更多人参与,传播篆刻文化。
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刻章艺术将继续与其他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它可以与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展现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展现中国特色、风采、精神的大国外交新形象中发挥作用。
传承与保护的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刻章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包括对传统技艺、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培养更多的篆刻艺术人才,以及推动篆刻艺术在大众中的普及和认知。
创新材料和工艺的运用:在保留传统石材的基础上,可能会探索使用新的材料来进行篆刻创作,同时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制作工艺,为刻章艺术带来新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
总之,刻章艺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将不断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相适应,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教案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刻章艺术文化内涵的方法:
故事引入:在教案的开头,讲述一些与刻章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比如古代名人印章背后的故事,或者印章在重要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例如,可以讲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的传说,引发学生对印章所承载的权力和象征意义的思考。
文化背景讲解:专门设置一个环节,详细介绍刻章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包括不同朝代印章的特点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
比如,讲解明清时期文人印章的兴起与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作品对比分析:展示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刻章作品,让学生对比它们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可以将秦汉时期庄重雄浑的印章与明清时期文人印章的清秀典雅进行对比,分析时代文化对印章风格的影响。
诗词引用:在讲解过程中,引用一些古代诗词中提到印章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印章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如“应念衔恩最深者,春来为寿拜尊前。印封龟纽知颁爵,冠饰蝉緌更珥貂。”(徐夤《尚书荣拜恩命夤疾中辄课恶诗二首以申攀赞》)通过诗句让学生理解印章与荣誉、地位的关联。
哲学思考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刻章艺术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平衡在阴刻和阳刻技法中的体现,或者方寸之间展现大千世界所体现的以小见大的哲学观念。
例如,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在小小的印章上,艺术家能够通过巧妙的布局和刀法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文化交流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刻章艺术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促进文化交流和思维碰撞。
实地考察或线上参观:如果条件允许,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印章博物馆或者通过线上虚拟参观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刻章艺术的文化魅力。
现代应用分析:探讨刻章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在书画作品、文化礼品中的运用,分析其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内涵。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
刻章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 社会认知度和关注度不足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点较为分散。相比一些流行文化和现代艺术形式,刻章艺术显得较为小众。许多人对刻章艺术的了解有限,缺乏深入认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兴趣,这导致刻章艺术在社会中的认知度和关注度相对较低,限制了其传承和发展的广泛基础。
2. 现代科技和电子文档的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文档的使用日益普及,纸质文件的需求逐渐减少。传统印章在实际应用中的场景有所缩减,例如在一些数字化办公环境中,电子签名和数字认证等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印章使用。这使得刻章艺术的实用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进而影响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需求。
3. 传承方式的局限
传统的刻章艺术传承往往依赖于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等方式,但在现代社会,这种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方面,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刻章技艺的年轻人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传承模式可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和需求,导致传承渠道变窄。
4.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难题
在当代社会,艺术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但刻章艺术如何在创新的同时保持传统特色是一个挑战。过度追求创新可能会使刻章艺术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底蕴和传统韵味;而过于坚守传统则可能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限制了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空间。
5. 市场需求和商业化的困境
虽然在一些特定领域,如书画艺术、文化礼品等方面仍有对刻章的需求,但总体市场需求相对有限。刻章艺术的商业化发展面临一定困难,其经济效益可能不高,这使得一些从业者难以维持生计,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刻章艺术的投入和传承的积极性。
6. 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目前,刻章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程度较低,缺乏系统的教材和专业的教师。这导致年轻人难以通过正规教育途径全面、深入地学习刻章艺术,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7. 文化多元化的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面临被忽视或遗忘的风险。刻章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特色,与其他文化竞争并吸引人们的关注。
8. 行业规范和管理问题
在刻章行业中,存在一些不合法的印章制作和使用现象,这不仅涉及到法律问题,也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公众对刻章艺术的信任。需要加强行业规范和管理,确保刻章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合法、规范的轨道上进行。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促进刻章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刻章艺术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探索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如利用数字技术展示刻章艺术、开发电子印章等;创新传承方式,例如开展线上教学、举办工作坊和讲座等;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使其与当代审美和需求相契合;拓展市场渠道,开发与刻章艺术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教育和培训体系,将刻章艺术纳入学校教育或专业培训课程;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打击非法行为;鼓励刻章艺术家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等。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为刻章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绽放独特的魅力。
篆刻,这一门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在数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既彰于庙堂,亦显于民间,是镌刻在中华艺术文脉上的古老印记。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和制章人在印章上谱写着诗情画意,让每一枚印章都独具匠心。
苏东河是北京市一位篆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便在陈左黄、蒋维崧、韩天衡等书法和篆刻名家指导下学习篆刻,作品以工稳印中的细朱文、九叠篆印等古玺印为主。经过多年研习,他致力于创新和传播篆刻文化,将篆刻与时代相结合,努力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篆刻作品。
篆刻一块印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般有了构思还不能马上动手,要先在脑海中构图。边框需用尺子画直线,而苏东河已经把自己的手训练成了一把活尺子。章面画完之后开始进行雕刻,篆刻的工具一般有十几种之多,用于不同的工序使用。一般印章石的硬度是摩氏2 - 4度,而刻刀为7度左右,能够轻易对石材进行雕刻。
印章的篆法、章法,最后均要通过刀法来完成,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成功作品的。好的刀法讲究下刀稳准,出刀明确,既要求篆法与章法统一,又要在细节处寻求微妙变化。
除了刀法,还要心手一致,一边落刀一边感受石头的质感和印文逐渐浮现过程的变化。刀感、手感与心意相通,才能让这方寸天地赋有独特艺术生命。布局疏密犹如天成,初次篆刻好后要将印章盖印出来,这一步叫作“钤印”。
钤印的作用,是检查印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发现瑕疵,需要修改补刀,在保留刀法的情况下,将印章不符合初衷的笔画进行修改,最终印出最完美的印章效果。但一枚印章并没有就此完成,还要为其镌刻边款,边款内容一般有章名、时间和署名,印文与边款相互映衬,对印章而言是一种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双重升华。
《宁夏故事|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任振斌匠心篆刻先烈诗章》(宁夏日报2024年报道)
(部分内容)宁夏贺兰石印章篆刻技艺传承人任振斌,默默坚守5年,用一双巧手精雕细刻,制作完成90幅以先烈诗词为主题的篆刻作品,再现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生动历史、一个个鲜活真实的高尚灵魂。任振斌将红色精神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热爱,也向人们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广州工人运动优秀领袖之一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下的一首不朽诗篇。这幅作品上方的绝笔诗用篆刻艺术形式展现,作品下方周文雍与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形象,选用木版画艺术形式雕刻拓印。大部分作品都有先烈肖像印,用崇敬的心刻出革命先烈的精气神。”展出现场,任振斌向观展者逐一讲解篆刻艺术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诗词内容、篆刻基本技巧等,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展出的这些作品按时间顺序篆刻而成,文字采用了甲骨文、大篆、小篆,学习古代玺印、秦汉印章、历代篆刻艺术的创作风格,还借鉴碑刻、瓦当文、古砖文、铜镜铭文的艺术形式,时间跨度从1925年至1945年。每当一枚印章篆刻完成,我的心情都无比激动,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有时刚离开工作室,又忍不住跑回去再研读、修改或重新设计,直到满意为止。”对任振斌来说,展出的每幅作品都有感人故事,难以忘怀。清徐刻章|清徐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故宫博物院在推广印章文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
举办百人篆刻活动:在2019年5月18日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故宫博物院邀请海淀区西二旗小学的学生以“传统交融·旗刻未来”为主题进行百人篆刻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故宫藏印章文物为模板现场进行篆刻,并在故宫典藏的书画喷绘图上钤上自己的印章。通过该活动,学生们领略了篆刻文化,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展示馆藏玺印:以制作时间先后公布了一些馆藏古玺印的图文数据,还曾举办“方寸铭情”等玺印篆刻相关展览,向公众呈现中国篆刻艺术之美,其中包括汉代肖形印、战国时期的官印、私印以及近现代篆刻家的印拓、印蜕等。
开发印章相关的文创产品:例如推出各种带有故宫元素的印章,以及与印章相关的笔记本、明信片等,这些产品上的印章图案精美、寓意丰富,深受游客喜爱。游客可以通过购买这些文创产品,更深入地了解和接触印章文化。
与教育结合:部分学校将印章文化、篆刻技艺作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研发相关校本教材,开展篆刻课程并组建篆刻社团。同时依托馆校合作项目,与故宫博物院等合作开发第二课堂,将知识传授与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和素养。
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印章文化这一传统技艺,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印章文化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刻章艺术呈现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与科技结合:科技的进步为刻章艺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例如,智能篆刻系统的出现,让普通人也能轻松设计和制作古体篆字印章。通过微信小程序等工具,用户可以快速生成印稿,并发送到智能篆刻机上完成制作,大大提升了印章制作的效率。此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实现古文字的“零门槛”生成和个性化设计,为用户提供更多创意和个性化的选择。
多元化的风格:当代篆刻的审美视野更加多元化和多角度。在流派纷呈、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现代书法等的影响,“写意”印风占据主流,其线条动感十足,字法新奇夸张,刀法酣畅痛快,构图大胆泼辣,同时艺术家们也更加注重突出个性、抒情达意,追求摆脱庸俗的个性化表达。
更广泛的应用领域:除了传统的实用功能,如文件签署、证书盖章等,刻章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素质教育、虚拟展厅、主题公园、文化园区、博物馆、文旅场所等领域也有了更多的应用。例如在一些活动或展览中,智能篆刻可以作为互动体验项目,吸引更多人参与,传播篆刻文化。
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刻章艺术将继续与其他文化元素相互融合。它可以与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展现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展现中国特色、风采、精神的大国外交新形象中发挥作用。
传承与保护的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刻章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将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包括对传统技艺、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培养更多的篆刻艺术人才,以及推动篆刻艺术在大众中的普及和认知。
创新材料和工艺的运用:在保留传统石材的基础上,可能会探索使用新的材料来进行篆刻创作,同时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制作工艺,为刻章艺术带来新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
总之,刻章艺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将不断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相适应,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教案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刻章艺术文化内涵的方法:
故事引入:在教案的开头,讲述一些与刻章相关的历史故事或传说,比如古代名人印章背后的故事,或者印章在重要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例如,可以讲述秦始皇的传国玉玺的传说,引发学生对印章所承载的权力和象征意义的思考。
文化背景讲解:专门设置一个环节,详细介绍刻章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包括不同朝代印章的特点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
比如,讲解明清时期文人印章的兴起与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作品对比分析:展示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刻章作品,让学生对比它们的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可以将秦汉时期庄重雄浑的印章与明清时期文人印章的清秀典雅进行对比,分析时代文化对印章风格的影响。
诗词引用:在讲解过程中,引用一些古代诗词中提到印章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印章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如“应念衔恩最深者,春来为寿拜尊前。印封龟纽知颁爵,冠饰蝉緌更珥貂。”(徐夤《尚书荣拜恩命夤疾中辄课恶诗二首以申攀赞》)通过诗句让学生理解印章与荣誉、地位的关联。
哲学思考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刻章艺术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平衡在阴刻和阳刻技法中的体现,或者方寸之间展现大千世界所体现的以小见大的哲学观念。
例如,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在小小的印章上,艺术家能够通过巧妙的布局和刀法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文化交流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刻章艺术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促进文化交流和思维碰撞。
实地考察或线上参观:如果条件允许,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印章博物馆或者通过线上虚拟参观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刻章艺术的文化魅力。
现代应用分析:探讨刻章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如在书画作品、文化礼品中的运用,分析其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内涵。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
刻章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 社会认知度和关注度不足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点较为分散。相比一些流行文化和现代艺术形式,刻章艺术显得较为小众。许多人对刻章艺术的了解有限,缺乏深入认识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兴趣,这导致刻章艺术在社会中的认知度和关注度相对较低,限制了其传承和发展的广泛基础。
2. 现代科技和电子文档的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文档的使用日益普及,纸质文件的需求逐渐减少。传统印章在实际应用中的场景有所缩减,例如在一些数字化办公环境中,电子签名和数字认证等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印章使用。这使得刻章艺术的实用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进而影响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需求。
3. 传承方式的局限
传统的刻章艺术传承往往依赖于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等方式,但在现代社会,这种方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一方面,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刻章技艺的年轻人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传承模式可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和需求,导致传承渠道变窄。
4.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难题
在当代社会,艺术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但刻章艺术如何在创新的同时保持传统特色是一个挑战。过度追求创新可能会使刻章艺术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底蕴和传统韵味;而过于坚守传统则可能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限制了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空间。
5. 市场需求和商业化的困境
虽然在一些特定领域,如书画艺术、文化礼品等方面仍有对刻章的需求,但总体市场需求相对有限。刻章艺术的商业化发展面临一定困难,其经济效益可能不高,这使得一些从业者难以维持生计,从而影响到他们对刻章艺术的投入和传承的积极性。
6. 缺乏系统的教育和培训体系
目前,刻章艺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程度较低,缺乏系统的教材和专业的教师。这导致年轻人难以通过正规教育途径全面、深入地学习刻章艺术,限制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7. 文化多元化的影响
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传统文化面临被忽视或遗忘的风险。刻章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特色,与其他文化竞争并吸引人们的关注。
8. 行业规范和管理问题
在刻章行业中,存在一些不合法的印章制作和使用现象,这不仅涉及到法律问题,也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公众对刻章艺术的信任。需要加强行业规范和管理,确保刻章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合法、规范的轨道上进行。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促进刻章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刻章艺术的认知度和关注度;探索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如利用数字技术展示刻章艺术、开发电子印章等;创新传承方式,例如开展线上教学、举办工作坊和讲座等;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创新,使其与当代审美和需求相契合;拓展市场渠道,开发与刻章艺术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教育和培训体系,将刻章艺术纳入学校教育或专业培训课程;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打击非法行为;鼓励刻章艺术家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等。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为刻章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绽放独特的魅力。
篆刻,这一门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在数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既彰于庙堂,亦显于民间,是镌刻在中华艺术文脉上的古老印记。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和制章人在印章上谱写着诗情画意,让每一枚印章都独具匠心。
苏东河是北京市一位篆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便在陈左黄、蒋维崧、韩天衡等书法和篆刻名家指导下学习篆刻,作品以工稳印中的细朱文、九叠篆印等古玺印为主。经过多年研习,他致力于创新和传播篆刻文化,将篆刻与时代相结合,努力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篆刻作品。
篆刻一块印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般有了构思还不能马上动手,要先在脑海中构图。边框需用尺子画直线,而苏东河已经把自己的手训练成了一把活尺子。章面画完之后开始进行雕刻,篆刻的工具一般有十几种之多,用于不同的工序使用。一般印章石的硬度是摩氏2 - 4度,而刻刀为7度左右,能够轻易对石材进行雕刻。
印章的篆法、章法,最后均要通过刀法来完成,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成功作品的。好的刀法讲究下刀稳准,出刀明确,既要求篆法与章法统一,又要在细节处寻求微妙变化。
除了刀法,还要心手一致,一边落刀一边感受石头的质感和印文逐渐浮现过程的变化。刀感、手感与心意相通,才能让这方寸天地赋有独特艺术生命。布局疏密犹如天成,初次篆刻好后要将印章盖印出来,这一步叫作“钤印”。
钤印的作用,是检查印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发现瑕疵,需要修改补刀,在保留刀法的情况下,将印章不符合初衷的笔画进行修改,最终印出最完美的印章效果。但一枚印章并没有就此完成,还要为其镌刻边款,边款内容一般有章名、时间和署名,印文与边款相互映衬,对印章而言是一种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双重升华。
《宁夏故事|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任振斌匠心篆刻先烈诗章》(宁夏日报2024年报道)
(部分内容)宁夏贺兰石印章篆刻技艺传承人任振斌,默默坚守5年,用一双巧手精雕细刻,制作完成90幅以先烈诗词为主题的篆刻作品,再现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生动历史、一个个鲜活真实的高尚灵魂。任振斌将红色精神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热爱,也向人们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广州工人运动优秀领袖之一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下的一首不朽诗篇。这幅作品上方的绝笔诗用篆刻艺术形式展现,作品下方周文雍与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形象,选用木版画艺术形式雕刻拓印。大部分作品都有先烈肖像印,用崇敬的心刻出革命先烈的精气神。”展出现场,任振斌向观展者逐一讲解篆刻艺术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诗词内容、篆刻基本技巧等,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展出的这些作品按时间顺序篆刻而成,文字采用了甲骨文、大篆、小篆,学习古代玺印、秦汉印章、历代篆刻艺术的创作风格,还借鉴碑刻、瓦当文、古砖文、铜镜铭文的艺术形式,时间跨度从1925年至1945年。每当一枚印章篆刻完成,我的心情都无比激动,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有时刚离开工作室,又忍不住跑回去再研读、修改或重新设计,直到满意为止。”对任振斌来说,展出的每幅作品都有感人故事,难以忘怀。清徐刻章|清徐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故宫博物院在推广印章文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例如:
举办百人篆刻活动:在2019年5月18日第43个国际博物馆日,故宫博物院邀请海淀区西二旗小学的学生以“传统交融·旗刻未来”为主题进行百人篆刻活动。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故宫藏印章文物为模板现场进行篆刻,并在故宫典藏的书画喷绘图上钤上自己的印章。通过该活动,学生们领略了篆刻文化,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
展示馆藏玺印:以制作时间先后公布了一些馆藏古玺印的图文数据,还曾举办“方寸铭情”等玺印篆刻相关展览,向公众呈现中国篆刻艺术之美,其中包括汉代肖形印、战国时期的官印、私印以及近现代篆刻家的印拓、印蜕等。
开发印章相关的文创产品:例如推出各种带有故宫元素的印章,以及与印章相关的笔记本、明信片等,这些产品上的印章图案精美、寓意丰富,深受游客喜爱。游客可以通过购买这些文创产品,更深入地了解和接触印章文化。
与教育结合:部分学校将印章文化、篆刻技艺作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研发相关校本教材,开展篆刻课程并组建篆刻社团。同时依托馆校合作项目,与故宫博物院等合作开发第二课堂,将知识传授与体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怀和素养。
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印章文化这一传统技艺,也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印章文化的魅力。
展开全文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