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北刻章|洮北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洮北刻章|洮北合同章、公章、财务章洮北
刻章艺术(篆刻艺术)
《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美学思想探微》:该论文探讨了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重要思想基础、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从崇古求变、以艺载道、文质统一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何震、程邃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艺术特点。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文章研究了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包括文字、金石学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还介绍了清代的浙派、邓派、黔山派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篆刻艺术与现代字体艺术的共鸣》:此论文分析了篆刻艺术与现代字体设计的相同点,探讨了篆刻艺术的章法与现代字体设计形式美的共鸣,从实用性和艺术形象等方面展开讨论。
《浅谈印章艺术的设计创新及实践》:论文阐述了传统雕刻艺术的价值与现状,介绍了印章的概念及其实际的设计应用案例,并对印章艺术的表现与创新进行了探讨,包括印章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可行性分析以及创新设计等方面。
印章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殷商时代。
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受当时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再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表面会留下清晰篮或绳印纹的制陶方法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是用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中国装饰图案与印章艺术的渊源,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
印章的形成与货物及私有财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后汉书·祭祀志》指出,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三王时,私有制出现,诈骗、冒认、偷盗、侵夺等不正当行为渐起,为证明物归谁主,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的印章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西周,随着“工商食官”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开始具有凭信的作用。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的规制。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其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
唐宋之际,虽然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众多流派,它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总之,印章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美结合,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万千气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特点。
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玺印,具有战国文字圆转、自然、结构多变、生动活泼的特点。古玺印文字多采用战国古文,属大篆系统,其结构与青铜器铭文基本相同,由于各国文字互不统一,表现在印章上更为自由,结体与字形变化多端。有的严谨,有的松散,有的古朴苍茫,有的奇逸多姿,有的动静结合,有的变化万千。古玺外形与结体变化多姿、形态丰富、古朴自然,其文字结构常见简化或繁化的处理方式,以适应方寸之间布局的需要,用伸缩挪移、穿插错位、借笔、连笔等手法去造型,以达到符合审美的要求。如古玺的结体往往任其自然大小,欹正与方圆都较为随意,线条的曲直、长短、粗细均能随势而安,自然天成。此外,朱文多为铸造,线条凝练、遒劲,变化极尽丰富;白文则有铸制和凿刻两种,铸者线条匀整,凿者字势开张,体格纵逸。
秦代:秦印一般有“田”“日”“口”三种界格,官印多数为“田、日”界格形式,平正规整的多为高官权显,刻划随意的则多为中小官吏,“日、口”多为私印及吉语箴言印等。秦印以凿刻白文为主,入印文字多以秦小篆为基础,风格与秦权量诏版相类似,以横平竖直、方中寓圆为主,点画生动自然,姿态顾盼相应。
汉代:汉印大多是铜质的,也有金印,其刻法浑厚方正,后人多效仿。汉印的文字笔画方折平直,章法上相对较为平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印章风格以承袭汉制为主,与东汉末期的风格十分接近,但端庄厚重方面稍逊于汉印。三国时期官印传世的以武职官印为多,形式上因制度不同而有差异。西晋官印趋于整饬,笔画方整。东晋以后,汉印风格发生较大变异,文字笔画变得细瘦,结构趋于草率,布局漫不经心,不复两汉官印的庄重和严整,但也有活泼多变、笔画劲挺的佳作。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多为凿制而成,艺术性方面不太讲究,十六国的印章基本承续魏晋印章的传统,但因篆书实用功能衰退,印章文字形体草率,笔画粗细不甚讲究,凿制时转折生硬,有一种不假修饰且略显荒疏的气象。凿印刀法不加修饰,率直随意,结构多有欹侧,冲击了汉印程式,导致其解体,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隋唐时期:官印仍以汉缪篆入印,字法上采用难度更大、处理更困难的小篆,重视每个字的变化,为布满印面有意放宽或压扁字形,甚至改变笔画走势,线条以分布均匀为基本格调,有屈伸、俯仰、疏密的变化。唐代出现蟠条印,其焊接方法导致印面上的文字多不合“六书”原则。
宋元时期:宋印的质料以铜、玉居多,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宋徽宗赵佶的书画印章多用蜜印。元代印章的刻法、篆文有变化,质料除铜、玉外,又增添玛瑙、象牙、水晶、木、角等。石料印章开始被使用,形状丰富,章法多变,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新面貌,石章因此盛行。元代印色以油印为主,兼有水印,油印因有油质,字口较蜜印、水印清楚,此后成为主要印料。元代出现的圆、细、挺秀有力的小篆朱文印。
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在明代进入复兴时期,出现许多印学流派,在章法、刻法、刀法上呈现出各种流派和风格。以地区分,有以丁敬为首的浙派、邓石如为首的皖派等。浙派以汉印带有隶意,形成拙朴雄健的风格。清代印学大家还有胡镬、吴昌硕、赵之谦、黄士陵等,多种风格争奇斗艳。印材仍以各种石料为主,多采用寿山石、青田石,田黄印石最为名贵。印色主要是油质,水印已消失。明清以来的印文特征比较复杂,文人篆刻运动产生了许多流派,他们对印文的处理有一套复古与创新的艺术手段。刀法上,各流派的篆刻家都有其各自的鲜明特征,强调“稳、准、狠”,尽量不修改和少修改。
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刻章艺术的成功案例:
北京琉璃厂西街的张国瑞:他是张氏篆刻的第三代传人,其家族在琉璃厂西街胡同的小平房传承中国传统篆刻技艺近百年。张国瑞的祖父张樾丞曾接到新中国开国大印的设计任务,父亲张幼丞参加了原料粗加工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张幼丞成为印刻此届奥运会中国印的中流砥柱;而在2020年疫情期间,张国瑞用一方两公斤的章料,刻下“天佑中华”四字,向奋战一线的人员致敬。他们祖孙三代的印刻技法一脉相承,炽热的爱国之心更是世代相传。
曲阜林前社区与孔府印阁:林前社区受儒学浸染,村民普遍从事木雕、篆刻、汉服等,其中篆刻技艺尤为出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孔府印阁积极触网,2008年首先在淘宝开设篆刻店铺,打破了销售的地域局限,搭建了平台并吸纳众多匠人。近年来,借助直播的东风,其印章生意越发红火,每天能生产1.2万至1.5万枚印章。孔府印阁还打造了50多个直播间、30多个直播账号,不断创新产品形式与内容,推出100多类富含创意和国潮元素的文创产品。同时,公司帮助社区篆刻师傅开设、管理线上店铺,带动了大量就业。例如张国亮是孔府印阁的首席篆刻师,已有30多年从业经历,其女儿张梦溪受父亲影响也从事相关工作,负责运营,父女间的交流也促进了篆刻内容的创新。
温州的篆刻发展:温州市文联、温州市书协通过连年举办“方介堪奖”篆刻大赛、开设名家讲座等方式,推动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们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吸引年轻一代进入篆刻队伍。在全国第九届篆刻作品展览中,温州有6人作品入展,占浙江省入展数量的四分之一,彰显了温州作为书法名城的强劲实力。此外,温州还通过举办书画篆刻培训班、开展各类主题书画篆刻作品展赛等活动,提升群众对书画篆刻艺术的兴趣,促进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广州西关的项颂秋:他生于刻章世家,14岁开始入行,61年时间刻过的章超过5万枚。其叔公项信南是清末广州著名金石篆刻家,父亲项少南也颇有名气,三代人给不少名人政要刻过章。项颂秋的拿手绝活是叠字章,国内能刻的手艺人屈指可数。虽然如今公章多采用电脑刻印技术,但一些客人因特殊需求仍会找他,如刻花体英文、定制图案或中文字库没有收录的文字等。2015年,他获评“岭南文化艺术高级工艺师”。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洮北刻章|洮北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以下是一般印章的制作过程:
准备材料:制作印章所需材料包括刻刀、印石、印床、印泥、宣纸、砂纸、铅笔、毛笔等。
设计印稿:根据个人需求设计印章的印稿,可以使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大致的图案,也可以使用电脑设计软件进行设计。
雕刻印章:将印稿反转后,使用刻刀沿着印稿的线条进行雕刻。雕刻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章的质量和效果。
修整印章:雕刻完成后,使用砂纸对印章进行修整,以去除表面的毛刺和不平整处。同时,可以对印章的细节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试印印章:在印章上涂上印泥,然后在宣纸上进行试印。试印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出来的效果清晰、完整。
调整印章:根据试印的效果,对印章进行调整。如果印出来的效果不理想,可以对印章进行进一步的修整和完善。
完成印章:经过多次调整和完善后,印章制作完成。可以将印章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以延长印章的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具体的制作过程可能因印章的类型、材质和个人喜好而有所不同。
刻章艺术(篆刻艺术)
《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美学思想探微》:该论文探讨了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重要思想基础、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从崇古求变、以艺载道、文质统一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何震、程邃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艺术特点。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文章研究了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包括文字、金石学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还介绍了清代的浙派、邓派、黔山派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篆刻艺术与现代字体艺术的共鸣》:此论文分析了篆刻艺术与现代字体设计的相同点,探讨了篆刻艺术的章法与现代字体设计形式美的共鸣,从实用性和艺术形象等方面展开讨论。
《浅谈印章艺术的设计创新及实践》:论文阐述了传统雕刻艺术的价值与现状,介绍了印章的概念及其实际的设计应用案例,并对印章艺术的表现与创新进行了探讨,包括印章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可行性分析以及创新设计等方面。
印章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殷商时代。
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受当时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再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表面会留下清晰篮或绳印纹的制陶方法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是用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中国装饰图案与印章艺术的渊源,陶印即由此脱胎而出。
印章的形成与货物及私有财产的发展密切相关。《后汉书·祭祀志》指出,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三王时,私有制出现,诈骗、冒认、偷盗、侵夺等不正当行为渐起,为证明物归谁主,能在器物上戳压记号的印章便应运而生。殷商时代的经印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到了西周,随着“工商食官”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出现,玺印跻身于符节一类行列,开始具有凭信的作用。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的规制。
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圆润苍劲,笔势挺拔。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其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
唐宋之际,虽然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形成了众多流派,它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总之,印章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美结合,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万千气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艺术特点。
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玺印,具有战国文字圆转、自然、结构多变、生动活泼的特点。古玺印文字多采用战国古文,属大篆系统,其结构与青铜器铭文基本相同,由于各国文字互不统一,表现在印章上更为自由,结体与字形变化多端。有的严谨,有的松散,有的古朴苍茫,有的奇逸多姿,有的动静结合,有的变化万千。古玺外形与结体变化多姿、形态丰富、古朴自然,其文字结构常见简化或繁化的处理方式,以适应方寸之间布局的需要,用伸缩挪移、穿插错位、借笔、连笔等手法去造型,以达到符合审美的要求。如古玺的结体往往任其自然大小,欹正与方圆都较为随意,线条的曲直、长短、粗细均能随势而安,自然天成。此外,朱文多为铸造,线条凝练、遒劲,变化极尽丰富;白文则有铸制和凿刻两种,铸者线条匀整,凿者字势开张,体格纵逸。
秦代:秦印一般有“田”“日”“口”三种界格,官印多数为“田、日”界格形式,平正规整的多为高官权显,刻划随意的则多为中小官吏,“日、口”多为私印及吉语箴言印等。秦印以凿刻白文为主,入印文字多以秦小篆为基础,风格与秦权量诏版相类似,以横平竖直、方中寓圆为主,点画生动自然,姿态顾盼相应。
汉代:汉印大多是铜质的,也有金印,其刻法浑厚方正,后人多效仿。汉印的文字笔画方折平直,章法上相对较为平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印章风格以承袭汉制为主,与东汉末期的风格十分接近,但端庄厚重方面稍逊于汉印。三国时期官印传世的以武职官印为多,形式上因制度不同而有差异。西晋官印趋于整饬,笔画方整。东晋以后,汉印风格发生较大变异,文字笔画变得细瘦,结构趋于草率,布局漫不经心,不复两汉官印的庄重和严整,但也有活泼多变、笔画劲挺的佳作。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多为凿制而成,艺术性方面不太讲究,十六国的印章基本承续魏晋印章的传统,但因篆书实用功能衰退,印章文字形体草率,笔画粗细不甚讲究,凿制时转折生硬,有一种不假修饰且略显荒疏的气象。凿印刀法不加修饰,率直随意,结构多有欹侧,冲击了汉印程式,导致其解体,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隋唐时期:官印仍以汉缪篆入印,字法上采用难度更大、处理更困难的小篆,重视每个字的变化,为布满印面有意放宽或压扁字形,甚至改变笔画走势,线条以分布均匀为基本格调,有屈伸、俯仰、疏密的变化。唐代出现蟠条印,其焊接方法导致印面上的文字多不合“六书”原则。
宋元时期:宋印的质料以铜、玉居多,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宋徽宗赵佶的书画印章多用蜜印。元代印章的刻法、篆文有变化,质料除铜、玉外,又增添玛瑙、象牙、水晶、木、角等。石料印章开始被使用,形状丰富,章法多变,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新面貌,石章因此盛行。元代印色以油印为主,兼有水印,油印因有油质,字口较蜜印、水印清楚,此后成为主要印料。元代出现的圆、细、挺秀有力的小篆朱文印。
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在明代进入复兴时期,出现许多印学流派,在章法、刻法、刀法上呈现出各种流派和风格。以地区分,有以丁敬为首的浙派、邓石如为首的皖派等。浙派以汉印带有隶意,形成拙朴雄健的风格。清代印学大家还有胡镬、吴昌硕、赵之谦、黄士陵等,多种风格争奇斗艳。印材仍以各种石料为主,多采用寿山石、青田石,田黄印石最为名贵。印色主要是油质,水印已消失。明清以来的印文特征比较复杂,文人篆刻运动产生了许多流派,他们对印文的处理有一套复古与创新的艺术手段。刀法上,各流派的篆刻家都有其各自的鲜明特征,强调“稳、准、狠”,尽量不修改和少修改。
当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刻章艺术的成功案例:
北京琉璃厂西街的张国瑞:他是张氏篆刻的第三代传人,其家族在琉璃厂西街胡同的小平房传承中国传统篆刻技艺近百年。张国瑞的祖父张樾丞曾接到新中国开国大印的设计任务,父亲张幼丞参加了原料粗加工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张幼丞成为印刻此届奥运会中国印的中流砥柱;而在2020年疫情期间,张国瑞用一方两公斤的章料,刻下“天佑中华”四字,向奋战一线的人员致敬。他们祖孙三代的印刻技法一脉相承,炽热的爱国之心更是世代相传。
曲阜林前社区与孔府印阁:林前社区受儒学浸染,村民普遍从事木雕、篆刻、汉服等,其中篆刻技艺尤为出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孔府印阁积极触网,2008年首先在淘宝开设篆刻店铺,打破了销售的地域局限,搭建了平台并吸纳众多匠人。近年来,借助直播的东风,其印章生意越发红火,每天能生产1.2万至1.5万枚印章。孔府印阁还打造了50多个直播间、30多个直播账号,不断创新产品形式与内容,推出100多类富含创意和国潮元素的文创产品。同时,公司帮助社区篆刻师傅开设、管理线上店铺,带动了大量就业。例如张国亮是孔府印阁的首席篆刻师,已有30多年从业经历,其女儿张梦溪受父亲影响也从事相关工作,负责运营,父女间的交流也促进了篆刻内容的创新。
温州的篆刻发展:温州市文联、温州市书协通过连年举办“方介堪奖”篆刻大赛、开设名家讲座等方式,推动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们坚持传统与创新结合,吸引年轻一代进入篆刻队伍。在全国第九届篆刻作品展览中,温州有6人作品入展,占浙江省入展数量的四分之一,彰显了温州作为书法名城的强劲实力。此外,温州还通过举办书画篆刻培训班、开展各类主题书画篆刻作品展赛等活动,提升群众对书画篆刻艺术的兴趣,促进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
广州西关的项颂秋:他生于刻章世家,14岁开始入行,61年时间刻过的章超过5万枚。其叔公项信南是清末广州著名金石篆刻家,父亲项少南也颇有名气,三代人给不少名人政要刻过章。项颂秋的拿手绝活是叠字章,国内能刻的手艺人屈指可数。虽然如今公章多采用电脑刻印技术,但一些客人因特殊需求仍会找他,如刻花体英文、定制图案或中文字库没有收录的文字等。2015年,他获评“岭南文化艺术高级工艺师”。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洮北刻章|洮北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以下是一般印章的制作过程:
准备材料:制作印章所需材料包括刻刀、印石、印床、印泥、宣纸、砂纸、铅笔、毛笔等。
设计印稿:根据个人需求设计印章的印稿,可以使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大致的图案,也可以使用电脑设计软件进行设计。
雕刻印章:将印稿反转后,使用刻刀沿着印稿的线条进行雕刻。雕刻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章的质量和效果。
修整印章:雕刻完成后,使用砂纸对印章进行修整,以去除表面的毛刺和不平整处。同时,可以对印章的细节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试印印章:在印章上涂上印泥,然后在宣纸上进行试印。试印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出来的效果清晰、完整。
调整印章:根据试印的效果,对印章进行调整。如果印出来的效果不理想,可以对印章进行进一步的修整和完善。
完成印章:经过多次调整和完善后,印章制作完成。可以将印章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以延长印章的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具体的制作过程可能因印章的类型、材质和个人喜好而有所不同。
展开全文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