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新闻
沈阳刻章|沈阳刻章地方|沈阳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发布时间: 2024-09-08 06:39 更新时间: 2024-11-24 07:02
观看沈阳刻章|沈阳刻章地方|沈阳哪里刻章——大铭刻章视频
沈阳刻章|沈阳刻章地方|沈阳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刻章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埃及,人们就开始使用刻有各种象形文字的印章,用以标记所有权、身份以及事务的有效性。
而中国的篆刻艺术,迄今也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它兴起于先秦。殷商时代,人们已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的规制。
秦代时,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篆刻发展到唐、宋、元时期,处于衰微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基本分家,使得篆刻艺术走起了下坡路。不过,元末时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作治印材料,石料成为理想的制印材料。
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复兴时期,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其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作用。文彭是文征明的儿子,他发现“灯光石”冻石可作治印材料并加以倡导,此后石材被广泛应用。此后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众多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繁荣景象。直至近现代的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在古代,印章具有实用功能,是权力和凭证的信物,也能反映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而随着时间推移,篆刻逐渐成为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它将书法的笔意、绘画的构图和刀法的雕刻神韵完美结合,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万千气象。
篆刻,这一门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在数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既彰于庙堂,亦显于民间,是镌刻在中华艺术文脉上的古老印记。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和制章人在印章上谱写着诗情画意,让每一枚印章都独具匠心。
苏东河是北京市一位篆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便在陈左黄、蒋维崧、韩天衡等书法和篆刻名家指导下学习篆刻,作品以工稳印中的细朱文、九叠篆印等古玺印为主。经过多年研习,他致力于创新和传播篆刻文化,将篆刻与时代相结合,努力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篆刻作品。
篆刻一块印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般有了构思还不能马上动手,要先在脑海中构图。边框需用尺子画直线,而苏东河已经把自己的手训练成了一把活尺子。章面画完之后开始进行雕刻,篆刻的工具一般有十几种之多,用于不同的工序使用。一般印章石的硬度是摩氏2 - 4度,而刻刀为7度左右,能够轻易对石材进行雕刻。
印章的篆法、章法,Zui后均要通过刀法来完成,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成功作品的。好的刀法讲究下刀稳准,出刀明确,既要求篆法与章法统一,又要在细节处寻求微妙变化。
除了刀法,还要心手一致,一边落刀一边感受石头的质感和印文逐渐浮现过程的变化。刀感、手感与心意相通,才能让这方寸天地赋有独特艺术生命。布局疏密犹如天成,初次篆刻好后要将印章盖印出来,这一步叫作“钤印”。
钤印的作用,是检查印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发现瑕疵,需要修改补刀,在保留刀法的情况下,将印章不符合初衷的笔画进行修改,Zui终印出Zui完美的印章效果。但一枚印章并没有就此完成,还要为其镌刻边款,边款内容一般有章名、时间和署名,印文与边款相互映衬,对印章而言是一种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双重升华。
《宁夏故事|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任振斌匠心篆刻先烈诗章》(宁夏日报2024年报道)
(部分内容)宁夏贺兰石印章篆刻技艺传承人任振斌,默默坚守5年,用一双巧手精雕细刻,制作完成90幅以先烈诗词为主题的篆刻作品,再现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生动历史、一个个鲜活真实的高尚灵魂。任振斌将红色精神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热爱,也向人们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广州工人运动之一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下的一首不朽诗篇。这幅作品上方的绝笔诗用篆刻艺术形式展现,作品下方周文雍与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形象,选用木版画艺术形式雕刻拓印。大部分作品都有先烈肖像印,用崇敬的心刻出革命先烈的精气神。”展出现场,任振斌向观展者逐一讲解篆刻艺术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诗词内容、篆刻基本技巧等,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展出的这些作品按时间顺序篆刻而成,文字采用了甲骨文、大篆、小篆,学习古代玺印、秦汉印章、历代篆刻艺术的创作风格,还借鉴碑刻、瓦当文、古砖文、铜镜铭文的艺术形式,时间跨度从1925年至1945年。每当一枚印章篆刻完成,我的心情都无比激动,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有时刚离开工作室,又忍不住跑回去再研读、修改或重新设计,直到满意为止。”对任振斌来说,展出的每幅作品都有感人故事,难以忘怀。
《印章的独白》
我,是一枚印章,静静地安卧在这一方宁静的小天地里。我的身躯,或由坚硬的石料雕琢而成,或由细腻的木材精心塑造,而身上所镌刻的字迹与图案,便是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在那漫长而又奇妙的雕琢之旅中,刻刀与我亲密无间地接触,每一次的刻划,都是一场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从Zui初的粗糙与懵懂,逐渐雕琢得精致而独特。我真切地感受着刻刀的力量,也欣然承受着赋予我生命与灵魂的神圣使命。
我曾见证过无数意义非凡的重要时刻。当合同在我的身下留下那庄重而严肃的印记,便意味着一份郑重的承诺已然达成;当书画作品因我的点缀而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韵味,那是艺术与传统的水乳交融。我,是权力的威严象征,是信誉的坚如磐石的保证,更是情感的温暖寄托。
有时,我被郑重其事地高高举起,在庄严肃穆的文件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庄重痕迹;有时,我被温柔地轻轻抚摸,感受着主人对我那份深深的珍视与呵护。我深知,我的每一次现身,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毫无保留的信任。
岁月如流,我或许会在时光的摩挲下渐渐磨损,身上的字迹也许会变得日渐模糊,但我所代表的深远意义,永远不会随风消逝。我是历史的忠诚见证者,是时光的忠实记录者。
在这纷繁喧嚣的世界里,我虽始终默默无语,却以一种独特而坚定的方式,轻声诉说着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我的存在,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坚守,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承。
印章,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从先秦时期衍化至今,是一种小型的传统文化实体,同时它与中国书法艺术不可分割。印章之美,美在以下几个方面:
印面篆刻美:印面篆刻是印章的核心,它融合了书法、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形式,通过巧妙的布局、刀法和线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印石材质美:印石是印章的载体,其质地、纹理和色彩等因素都会影响印章的美感。优质的印石不仅具有良好的质感和光泽,还能与篆刻艺术相得益彰,提升印章的艺术价值。
印钮雕刻美:印钮是印章的装饰部分,其雕刻工艺和造型设计也是印章之美的重要体现。精美的印钮雕刻可以增加印章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印章之美,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枚印章都记录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石如“子舆·燕翼堂·雷轮·古欢·守素轩”五面印:此印展示了邓石如的精湛技艺,五面印文各具特色。
丁敬“烟云供养”:体现了皖派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何震“花港渔郎”“澹如水”:何震是“文人印”的开拓者之一,其作品风格独特。
黄易“洋湖草堂珍赏书画印”“灵石山樵”:印文富有意趣。
奚冈“秋声馆主”“何元锡印”:刀法娴熟,布局巧妙。
陈豫钟“清啸阁”“清咏阁藏”:展现了细腻精致的风格。
杨澥“仙壶”“蓉舫”“邯郸枕上客”“鱼戏莲叶之室”:各有韵味,体现了多样的艺术表现力。
赵之琛“乐琴书以消忧”“笙巢过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吴咨“人在蓬莱第一峰”“白云深处是吾庐”: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吴让之“颂臣”“中陶”:其篆刻风格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沈阳刻章|沈阳刻章地方|沈阳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篆刻,这一门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在数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既彰于庙堂,亦显于民间,是镌刻在中华艺术文脉上的古老印记。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和制章人在印章上谱写着诗情画意,让每一枚印章都独具匠心。
苏东河是北京市一位篆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便在陈左黄、蒋维崧、韩天衡等书法和篆刻名家指导下学习篆刻,作品以工稳印中的细朱文、九叠篆印等古玺印为主。经过多年研习,他致力于创新和传播篆刻文化,将篆刻与时代相结合,努力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篆刻作品。
篆刻一块印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般有了构思还不能马上动手,要先在脑海中构图。边框需用尺子画直线,而苏东河已经把自己的手训练成了一把活尺子。章面画完之后开始进行雕刻,篆刻的工具一般有十几种之多,用于不同的工序使用。一般印章石的硬度是摩氏2 - 4度,而刻刀为7度左右,能够轻易对石材进行雕刻。
印章的篆法、章法,Zui后均要通过刀法来完成,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成功作品的。好的刀法讲究下刀稳准,出刀明确,既要求篆法与章法统一,又要在细节处寻求微妙变化。
除了刀法,还要心手一致,一边落刀一边感受石头的质感和印文逐渐浮现过程的变化。刀感、手感与心意相通,才能让这方寸天地赋有独特艺术生命。布局疏密犹如天成,初次篆刻好后要将印章盖印出来,这一步叫作“钤印”。
钤印的作用,是检查印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发现瑕疵,需要修改补刀,在保留刀法的情况下,将印章不符合初衷的笔画进行修改,Zui终印出Zui完美的印章效果。但一枚印章并没有就此完成,还要为其镌刻边款,边款内容一般有章名、时间和署名,印文与边款相互映衬,对印章而言是一种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双重升华。
《宁夏故事|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任振斌匠心篆刻先烈诗章》(宁夏日报2024年报道)
(部分内容)宁夏贺兰石印章篆刻技艺传承人任振斌,默默坚守5年,用一双巧手精雕细刻,制作完成90幅以先烈诗词为主题的篆刻作品,再现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生动历史、一个个鲜活真实的高尚灵魂。任振斌将红色精神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热爱,也向人们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广州工人运动之一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下的一首不朽诗篇。这幅作品上方的绝笔诗用篆刻艺术形式展现,作品下方周文雍与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形象,选用木版画艺术形式雕刻拓印。大部分作品都有先烈肖像印,用崇敬的心刻出革命先烈的精气神。”展出现场,任振斌向观展者逐一讲解篆刻艺术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诗词内容、篆刻基本技巧等,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展出的这些作品按时间顺序篆刻而成,文字采用了甲骨文、大篆、小篆,学习古代玺印、秦汉印章、历代篆刻艺术的创作风格,还借鉴碑刻、瓦当文、古砖文、铜镜铭文的艺术形式,时间跨度从1925年至1945年。每当一枚印章篆刻完成,我的心情都无比激动,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有时刚离开工作室,又忍不住跑回去再研读、修改或重新设计,直到满意为止。”对任振斌来说,展出的每幅作品都有感人故事,难以忘怀。
刻章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古埃及,人们就开始使用刻有各种象形文字的印章,用以标记所有权、身份以及事务的有效性。
而中国的篆刻艺术,迄今也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它兴起于先秦。殷商时代,人们已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代称为甲骨文),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或鉨,玺为在玉上刻制的,鉨是金属上刻制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从此鉨就废而不用了,这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的规制。
秦代时,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篆刻发展到唐、宋、元时期,处于衰微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基本分家,使得篆刻艺术走起了下坡路。不过,元末时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作治印材料,石料成为理想的制印材料。
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复兴时期,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其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作用。文彭是文征明的儿子,他发现“灯光石”冻石可作治印材料并加以倡导,此后石材被广泛应用。此后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众多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繁荣景象。直至近现代的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在古代,印章具有实用功能,是权力和凭证的信物,也能反映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而随着时间推移,篆刻逐渐成为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它将书法的笔意、绘画的构图和刀法的雕刻神韵完美结合,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万千气象。
篆刻,这一门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在数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既彰于庙堂,亦显于民间,是镌刻在中华艺术文脉上的古老印记。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和制章人在印章上谱写着诗情画意,让每一枚印章都独具匠心。
苏东河是北京市一位篆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便在陈左黄、蒋维崧、韩天衡等书法和篆刻名家指导下学习篆刻,作品以工稳印中的细朱文、九叠篆印等古玺印为主。经过多年研习,他致力于创新和传播篆刻文化,将篆刻与时代相结合,努力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篆刻作品。
篆刻一块印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般有了构思还不能马上动手,要先在脑海中构图。边框需用尺子画直线,而苏东河已经把自己的手训练成了一把活尺子。章面画完之后开始进行雕刻,篆刻的工具一般有十几种之多,用于不同的工序使用。一般印章石的硬度是摩氏2 - 4度,而刻刀为7度左右,能够轻易对石材进行雕刻。
印章的篆法、章法,Zui后均要通过刀法来完成,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成功作品的。好的刀法讲究下刀稳准,出刀明确,既要求篆法与章法统一,又要在细节处寻求微妙变化。
除了刀法,还要心手一致,一边落刀一边感受石头的质感和印文逐渐浮现过程的变化。刀感、手感与心意相通,才能让这方寸天地赋有独特艺术生命。布局疏密犹如天成,初次篆刻好后要将印章盖印出来,这一步叫作“钤印”。
钤印的作用,是检查印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发现瑕疵,需要修改补刀,在保留刀法的情况下,将印章不符合初衷的笔画进行修改,Zui终印出Zui完美的印章效果。但一枚印章并没有就此完成,还要为其镌刻边款,边款内容一般有章名、时间和署名,印文与边款相互映衬,对印章而言是一种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双重升华。
《宁夏故事|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任振斌匠心篆刻先烈诗章》(宁夏日报2024年报道)
(部分内容)宁夏贺兰石印章篆刻技艺传承人任振斌,默默坚守5年,用一双巧手精雕细刻,制作完成90幅以先烈诗词为主题的篆刻作品,再现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生动历史、一个个鲜活真实的高尚灵魂。任振斌将红色精神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热爱,也向人们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广州工人运动之一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下的一首不朽诗篇。这幅作品上方的绝笔诗用篆刻艺术形式展现,作品下方周文雍与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形象,选用木版画艺术形式雕刻拓印。大部分作品都有先烈肖像印,用崇敬的心刻出革命先烈的精气神。”展出现场,任振斌向观展者逐一讲解篆刻艺术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诗词内容、篆刻基本技巧等,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展出的这些作品按时间顺序篆刻而成,文字采用了甲骨文、大篆、小篆,学习古代玺印、秦汉印章、历代篆刻艺术的创作风格,还借鉴碑刻、瓦当文、古砖文、铜镜铭文的艺术形式,时间跨度从1925年至1945年。每当一枚印章篆刻完成,我的心情都无比激动,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有时刚离开工作室,又忍不住跑回去再研读、修改或重新设计,直到满意为止。”对任振斌来说,展出的每幅作品都有感人故事,难以忘怀。
《印章的独白》
我,是一枚印章,静静地安卧在这一方宁静的小天地里。我的身躯,或由坚硬的石料雕琢而成,或由细腻的木材精心塑造,而身上所镌刻的字迹与图案,便是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在那漫长而又奇妙的雕琢之旅中,刻刀与我亲密无间地接触,每一次的刻划,都是一场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从Zui初的粗糙与懵懂,逐渐雕琢得精致而独特。我真切地感受着刻刀的力量,也欣然承受着赋予我生命与灵魂的神圣使命。
我曾见证过无数意义非凡的重要时刻。当合同在我的身下留下那庄重而严肃的印记,便意味着一份郑重的承诺已然达成;当书画作品因我的点缀而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韵味,那是艺术与传统的水乳交融。我,是权力的威严象征,是信誉的坚如磐石的保证,更是情感的温暖寄托。
有时,我被郑重其事地高高举起,在庄严肃穆的文件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庄重痕迹;有时,我被温柔地轻轻抚摸,感受着主人对我那份深深的珍视与呵护。我深知,我的每一次现身,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与毫无保留的信任。
岁月如流,我或许会在时光的摩挲下渐渐磨损,身上的字迹也许会变得日渐模糊,但我所代表的深远意义,永远不会随风消逝。我是历史的忠诚见证者,是时光的忠实记录者。
在这纷繁喧嚣的世界里,我虽始终默默无语,却以一种独特而坚定的方式,轻声诉说着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我的存在,是一种矢志不渝的坚守,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承。
印章,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从先秦时期衍化至今,是一种小型的传统文化实体,同时它与中国书法艺术不可分割。印章之美,美在以下几个方面:
印面篆刻美:印面篆刻是印章的核心,它融合了书法、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形式,通过巧妙的布局、刀法和线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印石材质美:印石是印章的载体,其质地、纹理和色彩等因素都会影响印章的美感。优质的印石不仅具有良好的质感和光泽,还能与篆刻艺术相得益彰,提升印章的艺术价值。
印钮雕刻美:印钮是印章的装饰部分,其雕刻工艺和造型设计也是印章之美的重要体现。精美的印钮雕刻可以增加印章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
印章之美,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枚印章都记录着一段历史,讲述着一个故事,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石如“子舆·燕翼堂·雷轮·古欢·守素轩”五面印:此印展示了邓石如的精湛技艺,五面印文各具特色。
丁敬“烟云供养”:体现了皖派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何震“花港渔郎”“澹如水”:何震是“文人印”的开拓者之一,其作品风格独特。
黄易“洋湖草堂珍赏书画印”“灵石山樵”:印文富有意趣。
奚冈“秋声馆主”“何元锡印”:刀法娴熟,布局巧妙。
陈豫钟“清啸阁”“清咏阁藏”:展现了细腻精致的风格。
杨澥“仙壶”“蓉舫”“邯郸枕上客”“鱼戏莲叶之室”:各有韵味,体现了多样的艺术表现力。
赵之琛“乐琴书以消忧”“笙巢过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吴咨“人在蓬莱第一峰”“白云深处是吾庐”: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吴让之“颂臣”“中陶”:其篆刻风格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沈阳刻章|沈阳刻章地方|沈阳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篆刻,这一门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在数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既彰于庙堂,亦显于民间,是镌刻在中华艺术文脉上的古老印记。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和制章人在印章上谱写着诗情画意,让每一枚印章都独具匠心。
苏东河是北京市一位篆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便在陈左黄、蒋维崧、韩天衡等书法和篆刻名家指导下学习篆刻,作品以工稳印中的细朱文、九叠篆印等古玺印为主。经过多年研习,他致力于创新和传播篆刻文化,将篆刻与时代相结合,努力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篆刻作品。
篆刻一块印章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般有了构思还不能马上动手,要先在脑海中构图。边框需用尺子画直线,而苏东河已经把自己的手训练成了一把活尺子。章面画完之后开始进行雕刻,篆刻的工具一般有十几种之多,用于不同的工序使用。一般印章石的硬度是摩氏2 - 4度,而刻刀为7度左右,能够轻易对石材进行雕刻。
印章的篆法、章法,Zui后均要通过刀法来完成,不熟悉刀法是刻不出成功作品的。好的刀法讲究下刀稳准,出刀明确,既要求篆法与章法统一,又要在细节处寻求微妙变化。
除了刀法,还要心手一致,一边落刀一边感受石头的质感和印文逐渐浮现过程的变化。刀感、手感与心意相通,才能让这方寸天地赋有独特艺术生命。布局疏密犹如天成,初次篆刻好后要将印章盖印出来,这一步叫作“钤印”。
钤印的作用,是检查印章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发现瑕疵,需要修改补刀,在保留刀法的情况下,将印章不符合初衷的笔画进行修改,Zui终印出Zui完美的印章效果。但一枚印章并没有就此完成,还要为其镌刻边款,边款内容一般有章名、时间和署名,印文与边款相互映衬,对印章而言是一种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双重升华。
《宁夏故事|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任振斌匠心篆刻先烈诗章》(宁夏日报2024年报道)
(部分内容)宁夏贺兰石印章篆刻技艺传承人任振斌,默默坚守5年,用一双巧手精雕细刻,制作完成90幅以先烈诗词为主题的篆刻作品,再现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生动历史、一个个鲜活真实的高尚灵魂。任振斌将红色精神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热爱,也向人们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广州工人运动之一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下的一首不朽诗篇。这幅作品上方的绝笔诗用篆刻艺术形式展现,作品下方周文雍与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形象,选用木版画艺术形式雕刻拓印。大部分作品都有先烈肖像印,用崇敬的心刻出革命先烈的精气神。”展出现场,任振斌向观展者逐一讲解篆刻艺术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诗词内容、篆刻基本技巧等,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展出的这些作品按时间顺序篆刻而成,文字采用了甲骨文、大篆、小篆,学习古代玺印、秦汉印章、历代篆刻艺术的创作风格,还借鉴碑刻、瓦当文、古砖文、铜镜铭文的艺术形式,时间跨度从1925年至1945年。每当一枚印章篆刻完成,我的心情都无比激动,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有时刚离开工作室,又忍不住跑回去再研读、修改或重新设计,直到满意为止。”对任振斌来说,展出的每幅作品都有感人故事,难以忘怀。
其他新闻
- 恩施刻章|恩施刻章地方|恩施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2024-11-24
- 宣城刻章|宣城刻章地方|宣城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2024-11-24
- 西城刻章|西城刻章地方|西城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2024-11-24
- 承德刻章|承德刻章地方|承德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2024-11-24
- 昌都刻章|昌都刻章地方|昌都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2024-11-24
- 昌吉刻章|昌吉刻章地方|昌吉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2024-11-24
- 巢湖刻章|巢湖刻章地方|巢湖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2024-11-24
- 崇左刻章|崇左刻章地方|崇左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2024-11-24
- 周口刻章|周口刻章地方|周口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2024-11-24
- 菏泽刻章|菏泽刻章地方|菏泽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2024-11-24
- 丽江刻章|丽江刻章地方|丽江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2024-11-24
- 绍兴刻章|绍兴刻章地方|绍兴哪里刻章——大铭刻章 2024-11-24
- 佛山刻章地方、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 2024-11-24
- 鹤岗刻章地方、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 2024-11-24
- 杭州刻章地方、公章、财务章、合同章、法人章 2024-11-24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未提供
- 联系人:邓先生
- 手 机:19720188539
- 微 信:1972018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