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新闻
无极刻章|无极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发布时间: 2025-01-09 00:14 更新时间: 2025-01-09 07:02
观看无极刻章|无极合同章、公章、财务章视频
无极刻章|无极合同章、公章、财务章无极
《刻章艺术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刻章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教授学生刻章的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刻章的基本技法,如阴刻、阳刻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提高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刻章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
阴刻和阳刻的基本技法。
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刻章作品。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刻刀的力度和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刻制效果。
帮助学生在刻制过程中处理细节,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刻章艺术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等基础知识。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刻章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刻制印章,在实践中掌握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设计和创作思路,相互交流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刻刀、印石、印泥、砂纸、铅笔、橡皮等。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展示台等。
教学课件:包含刻章艺术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内容的 PPT。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一些精美的刻章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刻章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刻章的艺术特点。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介绍刻章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 PPT 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刻章作品。
讲解刻章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刻刀的种类、印石的选择等,并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详细讲解刻章的基本技法,包括阴刻、阳刻的特点和操作方法,结合图片和简单的示例进行说明。
(三)教师示范(10 分钟)
教师在展示台上现场示范刻制一枚简单的印章,边刻边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强调刻刀的握法、用力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错误。
(四)学生实践(45 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文字,用铅笔在印石上进行初步设计。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设计和刻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刻刀。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5 分钟)
学生完成作品后,将印章蘸上印泥,印在纸上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相互欣赏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六)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刻章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和学生的实践情况。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刻章,提高自己的技艺。
六、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枚更复杂的印章。
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和展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刻章艺术。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刻章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刻刀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拓展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如下:
起源:篆刻艺术起源于先秦时期。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在所说的甲骨文),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后来汉代也将印称为“章”,由此有了“印章”这一称谓。秦汉时期的印章多为金属铸成,印文以圆润秀丽的小篆和方峻挺健的隶书为主,整体呈现平正端庄、浑厚朴实、势韵自然、变化万千的特点。这一时期是篆刻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其印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宋元时期:印章的使用方式开始多样化,印文在篆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调整,字形屈曲盘叠,并且开始使用楷书入印。至元朝,印文中出现了蒙文。在这一时期,文人开始主动追求以印面为载体的篆刻艺术,逐渐脱离了实用性的偏向。
元代:以王冕为代表,发现了花乳石等石料可作治印材料,为文人自篆自刻提供了便利条件,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以文彭为代表的篆刻家提出恢复汉印质朴的理念,进行篆刻创作,树立起以“雅正”为核心的印风,并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篆刻艺术家,启导了流派的形成,此为篆刻艺术的兴起时期。随后,《集古印谱》《印薮》等印谱的问世,促使明代文人对篆刻艺术展开开拓研究。在1597年左右,篆刻艺术逐渐分化出“更新”和“复古”两种趋势。朱简编辑的《印品》(后改为《印经》),对当时篆刻艺术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篆刻的标准与方法,提出不少创见。同一时期,中国的篆刻艺术经由浙江的两位和尚传往了日本。
明末清初:周亮工撰写的《印人传》记录了当时印坛的变化以及印人的情况,并发表了不少印学见解,成为研究印学的重要文献。
近现代:从齐白石开始,篆刻理念发生转变,发展为现代篆刻。民国二年(1913年),西泠印社成立,它是中国近现代规模Zui大、历时Zui久的民间印学团体。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项目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确认入选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总体而言,篆刻艺术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印章制作材料、使用方式以及文人参与等因素的变化,篆刻艺术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流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一般印章的制作过程:
准备材料:制作印章所需材料包括刻刀、印石、印床、印泥、宣纸、砂纸、铅笔、毛笔等。
设计印稿:根据个人需求设计印章的印稿,可以使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大致的图案,也可以使用电脑设计软件进行设计。
雕刻印章:将印稿反转后,使用刻刀沿着印稿的线条进行雕刻。雕刻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章的质量和效果。
修整印章:雕刻完成后,使用砂纸对印章进行修整,以去除表面的毛刺和不平整处。同时,可以对印章的细节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试印印章:在印章上涂上印泥,然后在宣纸上进行试印。试印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出来的效果清晰、完整。
调整印章:根据试印的效果,对印章进行调整。如果印出来的效果不理想,可以对印章进行进一步的修整和完善。
完成印章:经过多次调整和完善后,印章制作完成。可以将印章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以延长印章的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具体的制作过程可能因印章的类型、材质和个人喜好而有所不同。
《传承的印章》
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有一位名叫老张的刻章师傅。他的手艺精湛,声名远扬。老张一生都致力于刻章,他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精美的印章。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小明来到了老张的店里。小明对刻章艺术充满了好奇和热爱,他请求老张收他为徒。老张看着小明真诚的眼神,决定传授他刻章的技艺。
小明非常勤奋,每天都早早来到店里,认真学习刻章的每一个步骤。老张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他。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磨练,小明的刻章技艺日益精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印章的需求逐渐减少,老张的店铺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冷清。
老张感到非常失落,但小明却鼓励他说:“师傅,我们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我们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刻章。”
于是,小明开始利用互联网,展示他们的刻章作品,讲述刻章的故事和文化。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们,订单也逐渐多了起来。
老张看着小明的努力和成就,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刻章这门手艺在小明的手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汉代印章艺术风格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印外形规整,印面内部字的结体和笔法配置多为方形或长方或扁平,笔画通常横平竖直,布置匀称整齐,呈现出平整端庄的特点,如“后将军假司马”“军假司马”等印,无论字数多少,朱文、白文都呈正方形。
其次,汉印在规矩整齐中富有变化。在方正的结体和平稳的笔画中会出现少许短斜笔,比如“广汉大将军章”“骑都尉印”;在横平竖直的笔画中会有一笔稍短微曲之笔,像“安昌侯家丞”“别部司马”;转角处常呈现外圆内方的形态,例如“军假司马”“骑督之印”;而且在稠密的结构中因巧妙结构留有小空隙,形成疏密对比,比如“诏假司马”“武德长印”。
再者,汉印多铸印,其结体横平竖直,印面显得稳重浑厚、朴实自然。
汉印文字风格独特,缪篆作为基本书体,笔画线条简约质朴,结构方中带圆,带有隶意,适宜入印作篆。
在形态上,汉印形态多样,包括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官印皆为方形,大小有规定,且以阴文为主;私印则种类更多,大小无固定规格,并出现了“臣妾印”等特殊种类。
官印印文除四字外,还有五字、六字,甚至更多字的。汉印的章法布局丰富多样,往往能从整体出发作多种安排,结构谨严工稳,构思精巧,虚实相生;笔划横平竖直,同一个字的笔划距离大致相等;大方浑厚、朴拙天成。
汉代印章艺术成就显著,其气势雄强,小中见大,浑朴厚重,灵巧生动,茂密团聚,韵味无穷,为后世篆刻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灵感。
汉印外形的规整特征
汉印外形以规整为显著特点。多呈正方形,极少数有长方等形状。其印面内部字的结体和笔法配置,以方形或长方或扁平为主。笔画一般横平竖直,布置匀称、整齐。比如“后将军假司马”“军假司马”等印,无论字数多少,朱文、白文都呈正方形。即使字的多少、笔画繁简有所不同,也能通过巧妙组合达到整体的协调统一,如“冯迁时”“淳于立印”等印。这种规整的外形使全印显得平整端庄、稳重大方,体现出汉代印章严谨的艺术风格。
汉印的规矩整齐中的变化
汉印虽整体规矩整齐,但并非毫无变化。在方正的结体和平稳的笔画中,常常存在着细微的变化。比如在“广汉大将军章”等印中,会有少许短斜笔,使印面充满生气,达到规矩与变化的和谐统一。有时会在笔画的直中有曲,如“刘进印信”印,增加了平板中的活泼气氛。又或者在转角处出现外沿圆、内角方的情况,如“张宗私印”,形成对比又协调的关系。还有在稠密的布局中,通过线条交叉形成小的空底,产生疏密对比,如“军曲侯印”,增加了透气和灵活之感。
汉印的铸印特点
汉印中的铸印具有独特的特点。铸印的线条多粗壮,由于翻铸的原因,线条显得饱满结实。如“淮阳王玺”等印,线条给人以稳重、浑厚、朴实无华之感。其制作过程中,不论是铸、凿,或碾、琢,刀法、笔法均表现得浑融一体,生动自然。铸印的起止处用刀修饰成的方角明显,线条的起止及中段运行都没有过多的装饰和提按顿挫转折等表现,显得较为单纯朴实。
汉印文字的风格
汉印文字风格独特,主要采用缪篆。缪篆笔画线条简约质朴,结构方中带圆,带有隶意,适宜入印作篆。汉印文字的变化遵循一定规律,已不再考虑文字的象形意味,对文字的方折、对称、规整要求更加明显。印文笔画多为横平竖直,粗细基本相等,间距也基本均匀。其端庄厚朴,匀称方正,构思精巧,气度从容,毫无后代印章的做作之感。
汉印的形态分类
汉印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官印皆为方形,大小有规定,且以阴文为主。如汉代的“将军印”和“满白文”,布局方正平直,无板滞之气。私印则种类更多,大小无固定规格,并出现了“臣妾印”等特殊种类。私印中的姓名印以端庄平正、严谨浑厚为胜。汉初的玺印袭用秦制,后来逐渐有所改变,边框界格都逐渐消失。
汉印的章法布局
汉印的章法布局丰富多样。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平分印面,如“皇后之玺”“军司马印”等印,这种布局庄重、稳定、平和、端庄,带来厚重、博大、宽容、深沉等审美感受。在章法上还注重呼应,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和笔画的走向,使印面交错融合,达到稳定的效果。此外,汉印在笔画的安排上也有巧妙之处,力求达到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汉代印章艺术风格特点显著,规整端庄中蕴含变化,文字风格独特,形态分类明确,章法布局精妙,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对后世印章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极刻章|无极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邓石如“子舆·燕翼堂·雷轮·古欢·守素轩”五面印:此印展示了邓石如的精湛技艺,五面印文各具特色。
丁敬“烟云供养”:体现了皖派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何震“花港渔郎”“澹如水”:何震是“文人印”的开拓者之一,其作品风格独特。
黄易“洋湖草堂珍赏书画印”“灵石山樵”:印文富有意趣。
奚冈“秋声馆主”“何元锡印”:刀法娴熟,布局巧妙。
陈豫钟“清啸阁”“清咏阁藏”:展现了细腻精致的风格。
杨澥“仙壶”“蓉舫”“邯郸枕上客”“鱼戏莲叶之室”:各有韵味,体现了多样的艺术表现力。
赵之琛“乐琴书以消忧”“笙巢过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吴咨“人在蓬莱第一峰”“白云深处是吾庐”: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吴让之“颂臣”“中陶”:其篆刻风格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刻章艺术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刻章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教授学生刻章的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刻章的基本技法,如阴刻、阳刻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提高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刻章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
阴刻和阳刻的基本技法。
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刻章作品。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刻刀的力度和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刻制效果。
帮助学生在刻制过程中处理细节,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刻章艺术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等基础知识。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刻章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刻制印章,在实践中掌握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设计和创作思路,相互交流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刻刀、印石、印泥、砂纸、铅笔、橡皮等。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展示台等。
教学课件:包含刻章艺术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内容的 PPT。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一些精美的刻章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刻章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刻章的艺术特点。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介绍刻章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 PPT 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刻章作品。
讲解刻章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刻刀的种类、印石的选择等,并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详细讲解刻章的基本技法,包括阴刻、阳刻的特点和操作方法,结合图片和简单的示例进行说明。
(三)教师示范(10 分钟)
教师在展示台上现场示范刻制一枚简单的印章,边刻边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强调刻刀的握法、用力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错误。
(四)学生实践(45 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文字,用铅笔在印石上进行初步设计。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设计和刻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刻刀。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5 分钟)
学生完成作品后,将印章蘸上印泥,印在纸上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相互欣赏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六)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刻章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和学生的实践情况。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刻章,提高自己的技艺。
六、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枚更复杂的印章。
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和展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刻章艺术。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刻章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刻刀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拓展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篆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如下:
起源:篆刻艺术起源于先秦时期。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现在所说的甲骨文),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后来汉代也将印称为“章”,由此有了“印章”这一称谓。秦汉时期的印章多为金属铸成,印文以圆润秀丽的小篆和方峻挺健的隶书为主,整体呈现平正端庄、浑厚朴实、势韵自然、变化万千的特点。这一时期是篆刻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其印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宋元时期:印章的使用方式开始多样化,印文在篆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变化调整,字形屈曲盘叠,并且开始使用楷书入印。至元朝,印文中出现了蒙文。在这一时期,文人开始主动追求以印面为载体的篆刻艺术,逐渐脱离了实用性的偏向。
元代:以王冕为代表,发现了花乳石等石料可作治印材料,为文人自篆自刻提供了便利条件,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以文彭为代表的篆刻家提出恢复汉印质朴的理念,进行篆刻创作,树立起以“雅正”为核心的印风,并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篆刻艺术家,启导了流派的形成,此为篆刻艺术的兴起时期。随后,《集古印谱》《印薮》等印谱的问世,促使明代文人对篆刻艺术展开开拓研究。在1597年左右,篆刻艺术逐渐分化出“更新”和“复古”两种趋势。朱简编辑的《印品》(后改为《印经》),对当时篆刻艺术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篆刻的标准与方法,提出不少创见。同一时期,中国的篆刻艺术经由浙江的两位和尚传往了日本。
明末清初:周亮工撰写的《印人传》记录了当时印坛的变化以及印人的情况,并发表了不少印学见解,成为研究印学的重要文献。
近现代:从齐白石开始,篆刻理念发生转变,发展为现代篆刻。民国二年(1913年),西泠印社成立,它是中国近现代规模Zui大、历时Zui久的民间印学团体。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项目入选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确认入选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总体而言,篆刻艺术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印章制作材料、使用方式以及文人参与等因素的变化,篆刻艺术不断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风格和流派,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一般印章的制作过程:
准备材料:制作印章所需材料包括刻刀、印石、印床、印泥、宣纸、砂纸、铅笔、毛笔等。
设计印稿:根据个人需求设计印章的印稿,可以使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大致的图案,也可以使用电脑设计软件进行设计。
雕刻印章:将印稿反转后,使用刻刀沿着印稿的线条进行雕刻。雕刻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章的质量和效果。
修整印章:雕刻完成后,使用砂纸对印章进行修整,以去除表面的毛刺和不平整处。同时,可以对印章的细节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试印印章:在印章上涂上印泥,然后在宣纸上进行试印。试印时要注意控制力度和角度,以保证印出来的效果清晰、完整。
调整印章:根据试印的效果,对印章进行调整。如果印出来的效果不理想,可以对印章进行进一步的修整和完善。
完成印章:经过多次调整和完善后,印章制作完成。可以将印章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以延长印章的使用寿命。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步骤仅供参考,具体的制作过程可能因印章的类型、材质和个人喜好而有所不同。
《传承的印章》
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有一位名叫老张的刻章师傅。他的手艺精湛,声名远扬。老张一生都致力于刻章,他的店铺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精美的印章。
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小明来到了老张的店里。小明对刻章艺术充满了好奇和热爱,他请求老张收他为徒。老张看着小明真诚的眼神,决定传授他刻章的技艺。
小明非常勤奋,每天都早早来到店里,认真学习刻章的每一个步骤。老张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他。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磨练,小明的刻章技艺日益精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传统印章的需求逐渐减少,老张的店铺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冷清。
老张感到非常失落,但小明却鼓励他说:“师傅,我们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我们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刻章。”
于是,小明开始利用互联网,展示他们的刻章作品,讲述刻章的故事和文化。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他们,订单也逐渐多了起来。
老张看着小明的努力和成就,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刻章这门手艺在小明的手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汉代印章艺术风格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印外形规整,印面内部字的结体和笔法配置多为方形或长方或扁平,笔画通常横平竖直,布置匀称整齐,呈现出平整端庄的特点,如“后将军假司马”“军假司马”等印,无论字数多少,朱文、白文都呈正方形。
其次,汉印在规矩整齐中富有变化。在方正的结体和平稳的笔画中会出现少许短斜笔,比如“广汉大将军章”“骑都尉印”;在横平竖直的笔画中会有一笔稍短微曲之笔,像“安昌侯家丞”“别部司马”;转角处常呈现外圆内方的形态,例如“军假司马”“骑督之印”;而且在稠密的结构中因巧妙结构留有小空隙,形成疏密对比,比如“诏假司马”“武德长印”。
再者,汉印多铸印,其结体横平竖直,印面显得稳重浑厚、朴实自然。
汉印文字风格独特,缪篆作为基本书体,笔画线条简约质朴,结构方中带圆,带有隶意,适宜入印作篆。
在形态上,汉印形态多样,包括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官印皆为方形,大小有规定,且以阴文为主;私印则种类更多,大小无固定规格,并出现了“臣妾印”等特殊种类。
官印印文除四字外,还有五字、六字,甚至更多字的。汉印的章法布局丰富多样,往往能从整体出发作多种安排,结构谨严工稳,构思精巧,虚实相生;笔划横平竖直,同一个字的笔划距离大致相等;大方浑厚、朴拙天成。
汉代印章艺术成就显著,其气势雄强,小中见大,浑朴厚重,灵巧生动,茂密团聚,韵味无穷,为后世篆刻家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和灵感。
汉印外形的规整特征
汉印外形以规整为显著特点。多呈正方形,极少数有长方等形状。其印面内部字的结体和笔法配置,以方形或长方或扁平为主。笔画一般横平竖直,布置匀称、整齐。比如“后将军假司马”“军假司马”等印,无论字数多少,朱文、白文都呈正方形。即使字的多少、笔画繁简有所不同,也能通过巧妙组合达到整体的协调统一,如“冯迁时”“淳于立印”等印。这种规整的外形使全印显得平整端庄、稳重大方,体现出汉代印章严谨的艺术风格。
汉印的规矩整齐中的变化
汉印虽整体规矩整齐,但并非毫无变化。在方正的结体和平稳的笔画中,常常存在着细微的变化。比如在“广汉大将军章”等印中,会有少许短斜笔,使印面充满生气,达到规矩与变化的和谐统一。有时会在笔画的直中有曲,如“刘进印信”印,增加了平板中的活泼气氛。又或者在转角处出现外沿圆、内角方的情况,如“张宗私印”,形成对比又协调的关系。还有在稠密的布局中,通过线条交叉形成小的空底,产生疏密对比,如“军曲侯印”,增加了透气和灵活之感。
汉印的铸印特点
汉印中的铸印具有独特的特点。铸印的线条多粗壮,由于翻铸的原因,线条显得饱满结实。如“淮阳王玺”等印,线条给人以稳重、浑厚、朴实无华之感。其制作过程中,不论是铸、凿,或碾、琢,刀法、笔法均表现得浑融一体,生动自然。铸印的起止处用刀修饰成的方角明显,线条的起止及中段运行都没有过多的装饰和提按顿挫转折等表现,显得较为单纯朴实。
汉印文字的风格
汉印文字风格独特,主要采用缪篆。缪篆笔画线条简约质朴,结构方中带圆,带有隶意,适宜入印作篆。汉印文字的变化遵循一定规律,已不再考虑文字的象形意味,对文字的方折、对称、规整要求更加明显。印文笔画多为横平竖直,粗细基本相等,间距也基本均匀。其端庄厚朴,匀称方正,构思精巧,气度从容,毫无后代印章的做作之感。
汉印的形态分类
汉印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大类。官印皆为方形,大小有规定,且以阴文为主。如汉代的“将军印”和“满白文”,布局方正平直,无板滞之气。私印则种类更多,大小无固定规格,并出现了“臣妾印”等特殊种类。私印中的姓名印以端庄平正、严谨浑厚为胜。汉初的玺印袭用秦制,后来逐渐有所改变,边框界格都逐渐消失。
汉印的章法布局
汉印的章法布局丰富多样。其显著特征之一是平分印面,如“皇后之玺”“军司马印”等印,这种布局庄重、稳定、平和、端庄,带来厚重、博大、宽容、深沉等审美感受。在章法上还注重呼应,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和笔画的走向,使印面交错融合,达到稳定的效果。此外,汉印在笔画的安排上也有巧妙之处,力求达到整体的平衡与和谐。
,汉代印章艺术风格特点显著,规整端庄中蕴含变化,文字风格独特,形态分类明确,章法布局精妙,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对后世印章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极刻章|无极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邓石如“子舆·燕翼堂·雷轮·古欢·守素轩”五面印:此印展示了邓石如的精湛技艺,五面印文各具特色。
丁敬“烟云供养”:体现了皖派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何震“花港渔郎”“澹如水”:何震是“文人印”的开拓者之一,其作品风格独特。
黄易“洋湖草堂珍赏书画印”“灵石山樵”:印文富有意趣。
奚冈“秋声馆主”“何元锡印”:刀法娴熟,布局巧妙。
陈豫钟“清啸阁”“清咏阁藏”:展现了细腻精致的风格。
杨澥“仙壶”“蓉舫”“邯郸枕上客”“鱼戏莲叶之室”:各有韵味,体现了多样的艺术表现力。
赵之琛“乐琴书以消忧”“笙巢过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吴咨“人在蓬莱第一峰”“白云深处是吾庐”: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吴让之“颂臣”“中陶”:其篆刻风格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其他新闻
- 孙吴刻章|孙吴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2025-01-09
- 西峰刻章|西峰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2025-01-09
- 宁武刻章|宁武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2025-01-09
- 青山湖刻章|青山湖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2025-01-09
- 阿鲁科尔沁旗刻章|阿鲁科尔沁旗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2025-01-09
- 茶陵刻章|茶陵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2025-01-09
- 民和刻章|民和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2025-01-09
- 田东刻章|田东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2025-01-09
- 安国刻章|安国公章、财务章、合同章大铭 2025-01-09
- 水城刻章|水城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2025-01-09
- 闵行刻章|闵行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2025-01-09
- 桃山刻章|桃山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2025-01-09
- 新乐刻章|新乐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2025-01-09
- 安仁刻章|安仁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2025-01-09
- 景县刻章|景县合同章、公章、财务章 2025-01-09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未提供
- 联系人:邓先生
- 手 机:19720188539
- 微 信:19720188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