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刻章|大同刻章公司|大同合同章-大铭
| 更新时间 2024-11-14 07:02:00 价格 100元 / 大铭印章 品牌 大铭刻章 位置 距您Zui近 优势 现刻现取 联系手机 19720188539 联系人 邓先生 立即询价 |
详细介绍
大同刻章|大同刻章公司|大同合同章-大铭
《刻章艺术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刻章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教授学生刻章的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刻章的基本技法,如阴刻、阳刻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提高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刻章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
阴刻和阳刻的基本技法。
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刻章作品。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刻刀的力度和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刻制效果。
帮助学生在刻制过程中处理细节,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刻章艺术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等基础知识。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刻章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刻制印章,在实践中掌握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设计和创作思路,相互交流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刻刀、印石、印泥、砂纸、铅笔、橡皮等。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展示台等。
教学课件:包含刻章艺术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内容的 PPT。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一些精美的刻章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刻章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刻章的艺术特点。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介绍刻章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 PPT 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刻章作品。
讲解刻章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刻刀的种类、印石的选择等,并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详细讲解刻章的基本技法,包括阴刻、阳刻的特点和操作方法,结合图片和简单的示例进行说明。
(三)教师示范(10 分钟)
教师在展示台上现场示范刻制一枚简单的印章,边刻边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强调刻刀的握法、用力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错误。
(四)学生实践(45 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文字,用铅笔在印石上进行初步设计。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设计和刻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刻刀。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5 分钟)
学生完成作品后,将印章蘸上印泥,印在纸上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相互欣赏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六)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刻章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和学生的实践情况。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刻章,提高自己的技艺。
六、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枚更复杂的印章。
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和展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刻章艺术。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刻章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刻刀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拓展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
篆刻刀法的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冲刀法
持刀角度:刀刃与印面的夹角较小,一般在 30 度左右。
动作特点:以腕力带动刻刀,自外向内直冲而进,一气呵成。
效果特点:线条爽利流畅,富有速度感。
切刀法
持刀角度:刀刃与印面的夹角较大,约 60 度。
动作特点:刀角入石,一节一节地切刻前进,如同“蚕食”。
效果特点:线条苍茫古朴,有凝重之感。
冲切结合法
综合运用:根据印文的需要,灵活地将冲刀和切刀结合使用。
例如:在长线条部分使用冲刀以保证线条的流畅,在转折或需要表现厚重的地方使用切刀。
向线刀法
刻法:刀刃紧挨着线条的一侧刻入,使线条一侧光滑,一侧有崩裂的效果。
适用:常用于朱文线条的刻制。
复刀法
操作:在刻完一刀后,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重复刻制,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注意:要注意避免线条的臃肿和杂乱。
涩刀法
特点:刻刀在推进时,有意增加阻力,使线条显得毛糙和古拙。
舞刀法
方式:如同舞蹈动作般,自由灵活地运刀,不拘泥于固定的程式。
效果:能产生富有变化和灵动的线条。
在实际的篆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练习和体会,根据不同的石材、印文内容和个人的艺术追求,选择合适的刀法技巧,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创作出的篆刻作品。
刻章艺术(篆刻艺术)
《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美学思想探微》:该论文探讨了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重要思想基础、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从崇古求变、以艺载道、文质统一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何震、程邃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艺术特点。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文章研究了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包括文字、金石学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还介绍了清代的浙派、邓派、黔山派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篆刻艺术与现代字体艺术的共鸣》:此论文分析了篆刻艺术与现代字体设计的相同点,探讨了篆刻艺术的章法与现代字体设计形式美的共鸣,从实用性和艺术形象等方面展开讨论。
《浅谈印章艺术的设计创新及实践》:论文阐述了传统雕刻艺术的价值与现状,介绍了印章的概念及其实际的设计应用案例,并对印章艺术的表现与创新进行了探讨,包括印章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可行性分析以及创新设计等方面。
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玺印,具有战国文字圆转、自然、结构多变、生动活泼的特点。古玺印文字多采用战国古文,属大篆系统,其结构与青铜器铭文基本相同,由于各国文字互不统一,表现在印章上更为自由,结体与字形变化多端。有的严谨,有的松散,有的古朴苍茫,有的奇逸多姿,有的动静结合,有的变化万千。古玺外形与结体变化多姿、形态丰富、古朴自然,其文字结构常见简化或繁化的处理方式,以适应方寸之间布局的需要,用伸缩挪移、穿插错位、借笔、连笔等手法去造型,以达到符合审美的要求。如古玺的结体往往任其自然大小,欹正与方圆都较为随意,线条的曲直、长短、粗细均能随势而安,自然天成。此外,朱文多为铸造,线条凝练、遒劲,变化极尽丰富;白文则有铸制和凿刻两种,铸者线条匀整,凿者字势开张,体格纵逸。
秦代:秦印一般有“田”“日”“口”三种界格,官印多数为“田、日”界格形式,平正规整的多为高官权显,刻划随意的则多为中小官吏,“日、口”多为私印及吉语箴言印等。秦印以凿刻白文为主,入印文字多以秦小篆为基础,风格与秦权量诏版相类似,以横平竖直、方中寓圆为主,点画生动自然,姿态顾盼相应。
汉代:汉印大多是铜质的,也有金印,其刻法浑厚方正,后人多效仿。汉印的文字笔画方折平直,章法上相对较为平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印章风格以承袭汉制为主,与东汉末期的风格十分接近,但端庄厚重方面稍逊于汉印。三国时期官印传世的以武职官印为多,形式上因制度不同而有差异。西晋官印趋于整饬,笔画方整。东晋以后,汉印风格发生较大变异,文字笔画变得细瘦,结构趋于草率,布局漫不经心,不复两汉官印的庄重和严整,但也有活泼多变、笔画劲挺的佳作。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多为凿制而成,艺术性方面不太讲究,十六国的印章基本承续魏晋印章的传统,但因篆书实用功能衰退,印章文字形体草率,笔画粗细不甚讲究,凿制时转折生硬,有一种不假修饰且略显荒疏的气象。凿印刀法不加修饰,率直随意,结构多有欹侧,冲击了汉印程式,导致其解体,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隋唐时期:官印仍以汉缪篆入印,字法上采用难度更大、处理更困难的小篆,重视每个字的变化,为布满印面有意放宽或压扁字形,甚至改变笔画走势,线条以分布均匀为基本格调,有屈伸、俯仰、疏密的变化。唐代出现蟠条印,其焊接方法导致印面上的文字多不合“六书”原则。
宋元时期:宋印的质料以铜、玉居多,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宋徽宗赵佶的书画印章多用蜜印。元代印章的刻法、篆文有变化,质料除铜、玉外,又增添玛瑙、象牙、水晶、木、角等。石料印章开始被使用,形状丰富,章法多变,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新面貌,石章因此盛行。元代印色以油印为主,兼有水印,油印因有油质,字口较蜜印、水印清楚,此后成为主要印料。元代出现的圆、细、挺秀有力的小篆朱文印。
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在明代进入复兴时期,出现许多印学流派,在章法、刻法、刀法上呈现出各种流派和风格。以地区分,有以丁敬为首的浙派、邓石如为首的皖派等。浙派以汉印带有隶意,形成拙朴雄健的风格。清代印学大家还有胡镬、吴昌硕、赵之谦、黄士陵等,多种风格争奇斗艳。印材仍以各种石料为主,多采用寿山石、青田石,田黄印石Zui为名贵。印色主要是油质,水印已消失。明清以来的印文特征比较复杂,文人篆刻运动产生了许多流派,他们对印文的处理有一套复古与创新的艺术手段。刀法上,各流派的篆刻家都有其各自的鲜明特征,强调“稳、准、狠”,尽量不修改和少修改。大同刻章|大同刻章公司|大同合同章-大铭
王燕云的“禅”系列篆刻作品:王燕云号京西翁,自幼喜爱绘画与雕刻,后专攻篆刻。他的篆刻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猛利狂悍,痛快淋漓,有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其“禅”系列作品充满诗意和美感,例如“近禅”“隐禅”“禅定”“禅房夜香”“得自在禅”“方寸禅”“饮禅”等,将“禅”这一题材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禅的魅力和力量。
钱瘦铁的《诗词十首》印章:钱瘦铁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大家,其篆刻曾得吴昌硕亲授,苍劲拙朴,险峻奇谲,与苦铁(吴昌硕)、冰铁(王大炘)同誉为“江南三铁”。他的“为有牺牲多壮志”,笔画瘦劲,是其拙朴敦厚的草篆的再现,用刀干净利落,印中部分文字的斜置线条欹正相生,奇宕灵动;“乱云飞渡仍从容”以《天发神谶碑》入印,起笔和垂笔方折犀利,充满力度,节奏感强烈,可当成一块残碑欣赏;“高天滚滚寒流急”的篆书印毫飞墨喷,气冲霄汉,印文大小错落、随意安排,其中“高、天、寒”等对称字的左右垂笔长短、正斜等对比极尽变化;“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今体字印,将隶书的苍茫朴厚之气融入其中,再现碑刻的古趣;“长岛人歌动地诗”文字介于粗白文与细白文之间,通过对竖画的正侧、粗细、阴阳、向背、垂笔的尖圆等变化手法,避免了竖画过多导致的板滞、僵直;“壮志不随华发改”笔画粗细浑厚,通过有效的并笔手法,使朱白相映成趣。
高式熊的篆刻作品:高式熊生于1921年,浙江鄞县人,生前为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中国书协会员等。他幼承家学,20岁求教于师王福庵、赵叔孺等名家,其作品为多家海内外博物馆收藏,著有《茶经印谱》《西泠印社同人印传》《高式熊印稿》《太仓胜迹印谱》及《高式熊篆刻集》等。他的篆刻一刀一刻,出规入矩。
这些篆刻家的作品在刀法运用上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供欣赏和学习。如果你对某位篆刻家的作品特别感兴趣,可以通过相关的书籍、展览或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他们的更多作品。同时,不同的人对刀法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有所差异,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发现更多的篆刻作品。
《刻章艺术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刻章艺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教授学生刻章的基本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刻章的基本技法,如阴刻、阳刻等。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提高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刻章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
阴刻和阳刻的基本技法。
引导学生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刻章作品。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刻刀的力度和角度,以达到理想的刻制效果。
帮助学生在刻制过程中处理细节,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和美观度。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刻章艺术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等基础知识。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刻章的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
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刻制印章,在实践中掌握技巧。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设计和创作思路,相互交流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刻刀、印石、印泥、砂纸、铅笔、橡皮等。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展示台等。
教学课件:包含刻章艺术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内容的 PPT。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展示一些精美的刻章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刻章的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刻章的艺术特点。
(二)知识讲解(15 分钟)
介绍刻章艺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通过 PPT 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刻章作品。
讲解刻章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刻刀的种类、印石的选择等,并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
详细讲解刻章的基本技法,包括阴刻、阳刻的特点和操作方法,结合图片和简单的示例进行说明。
(三)教师示范(10 分钟)
教师在展示台上现场示范刻制一枚简单的印章,边刻边讲解步骤和注意事项。
强调刻刀的握法、用力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错误。
(四)学生实践(45 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或文字,用铅笔在印石上进行初步设计。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设计和刻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使用刻刀。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5 分钟)
学生完成作品后,将印章蘸上印泥,印在纸上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相互欣赏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六)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刻章的历史、工具材料、技法和学生的实践情况。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刻章,提高自己的技艺。
六、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枚更复杂的印章。
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和展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刻章艺术。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刻章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和体验,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刻刀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适中的拓展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善篆刻的金陵胡文季老先生赠我名章一枚,是汉白文二字印,左右分布,材质虽普通玉石,然方寸之间,其书法、刀法、章法气韵怡然,风骨颇佳,把玩再三,爱不释手。
说起印章,记得有一个记载印章来源的神话传说很有趣,汉代纬书《春秋合成图》:“尧坐舟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后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天赤帝符玺’”。虽然神话传说给印章的诞生增加了某种神秘的色彩,且不足为信,但也让热爱印章艺术的人们平添了一份乐趣。
其实中国的雕刻文字,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秦的刻石,一直到如今的政府公章、单位公章、书画家印章,无一不是熏染着刻字艺术的演变与革新。
明朝万历五年进士屠隆先生,在他的小品文《印章》中将印章的刻制过程与心得跃然呈现在纸上,“近刻玉章,并无昆吾刀‘蟾酥’之说,惟用真菊花钢煅而为刀,阔五分,厚三分,刀口平磨,取其平尖锋头为用。将玉章书篆文,以木架钤定,用刀随文镌之,一刀弗入,再锲一刀,多则三锲,玉屑起矣。但不可以力胜之,则滑而难刻。运刀以腕,更置砺石于旁,时时磨刀,使锋芒坚利,无不胜也,别无他术。”
晚清民国时期的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先生在论封泥中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篆法体势方者,方易于劲(遒劲),但方并非即是劲,故要得其方劲。圆易于转(婉转)但圆并非即是转,故又要得其圆转。有方劲而无圆转,近于犷悍。有圆转而失方劲,近于媚俗。学封泥贵在方劲而兼圆转……。故用刀要拙,不拙则无高古雄深气韵,用锋宜锐,不锐则无峭拔英迈的风神”。
文人之间以印章为题的诗词也非常有意思。北宋大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写过《戏赠米元章二首》,其中“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儿笔力能扛鼎,教字元晖继阿章。”相传,黄庭坚藏有一方古印,是汉代的铜质官印,上面镌有“元晖”两个篆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非常珍贵,为了表示对米芾大儿子米友仁(小名虎儿,善行书)的喜爱,就把这方印送给了米芾,还建议他以印上的印文取为米友仁的字,传递了一段米黄之间书法大家友谊的佳话。
篆刻刀法的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冲刀法
持刀角度:刀刃与印面的夹角较小,一般在 30 度左右。
动作特点:以腕力带动刻刀,自外向内直冲而进,一气呵成。
效果特点:线条爽利流畅,富有速度感。
切刀法
持刀角度:刀刃与印面的夹角较大,约 60 度。
动作特点:刀角入石,一节一节地切刻前进,如同“蚕食”。
效果特点:线条苍茫古朴,有凝重之感。
冲切结合法
综合运用:根据印文的需要,灵活地将冲刀和切刀结合使用。
例如:在长线条部分使用冲刀以保证线条的流畅,在转折或需要表现厚重的地方使用切刀。
向线刀法
刻法:刀刃紧挨着线条的一侧刻入,使线条一侧光滑,一侧有崩裂的效果。
适用:常用于朱文线条的刻制。
复刀法
操作:在刻完一刀后,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重复刻制,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注意:要注意避免线条的臃肿和杂乱。
涩刀法
特点:刻刀在推进时,有意增加阻力,使线条显得毛糙和古拙。
舞刀法
方式:如同舞蹈动作般,自由灵活地运刀,不拘泥于固定的程式。
效果:能产生富有变化和灵动的线条。
在实际的篆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练习和体会,根据不同的石材、印文内容和个人的艺术追求,选择合适的刀法技巧,并加以灵活运用,才能创作出的篆刻作品。
刻章艺术(篆刻艺术)
《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美学思想探微》:该论文探讨了明清徽派篆刻艺术的重要思想基础、文化品格和人文精神。从崇古求变、以艺载道、文质统一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了何震、程邃等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艺术特点。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文章研究了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包括文字、金石学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还介绍了清代的浙派、邓派、黔山派等代表人物、作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篆刻艺术与现代字体艺术的共鸣》:此论文分析了篆刻艺术与现代字体设计的相同点,探讨了篆刻艺术的章法与现代字体设计形式美的共鸣,从实用性和艺术形象等方面展开讨论。
《浅谈印章艺术的设计创新及实践》:论文阐述了传统雕刻艺术的价值与现状,介绍了印章的概念及其实际的设计应用案例,并对印章艺术的表现与创新进行了探讨,包括印章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可行性分析以及创新设计等方面。
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玺印,具有战国文字圆转、自然、结构多变、生动活泼的特点。古玺印文字多采用战国古文,属大篆系统,其结构与青铜器铭文基本相同,由于各国文字互不统一,表现在印章上更为自由,结体与字形变化多端。有的严谨,有的松散,有的古朴苍茫,有的奇逸多姿,有的动静结合,有的变化万千。古玺外形与结体变化多姿、形态丰富、古朴自然,其文字结构常见简化或繁化的处理方式,以适应方寸之间布局的需要,用伸缩挪移、穿插错位、借笔、连笔等手法去造型,以达到符合审美的要求。如古玺的结体往往任其自然大小,欹正与方圆都较为随意,线条的曲直、长短、粗细均能随势而安,自然天成。此外,朱文多为铸造,线条凝练、遒劲,变化极尽丰富;白文则有铸制和凿刻两种,铸者线条匀整,凿者字势开张,体格纵逸。
秦代:秦印一般有“田”“日”“口”三种界格,官印多数为“田、日”界格形式,平正规整的多为高官权显,刻划随意的则多为中小官吏,“日、口”多为私印及吉语箴言印等。秦印以凿刻白文为主,入印文字多以秦小篆为基础,风格与秦权量诏版相类似,以横平竖直、方中寓圆为主,点画生动自然,姿态顾盼相应。
汉代:汉印大多是铜质的,也有金印,其刻法浑厚方正,后人多效仿。汉印的文字笔画方折平直,章法上相对较为平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印章风格以承袭汉制为主,与东汉末期的风格十分接近,但端庄厚重方面稍逊于汉印。三国时期官印传世的以武职官印为多,形式上因制度不同而有差异。西晋官印趋于整饬,笔画方整。东晋以后,汉印风格发生较大变异,文字笔画变得细瘦,结构趋于草率,布局漫不经心,不复两汉官印的庄重和严整,但也有活泼多变、笔画劲挺的佳作。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印章多为凿制而成,艺术性方面不太讲究,十六国的印章基本承续魏晋印章的传统,但因篆书实用功能衰退,印章文字形体草率,笔画粗细不甚讲究,凿制时转折生硬,有一种不假修饰且略显荒疏的气象。凿印刀法不加修饰,率直随意,结构多有欹侧,冲击了汉印程式,导致其解体,产生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隋唐时期:官印仍以汉缪篆入印,字法上采用难度更大、处理更困难的小篆,重视每个字的变化,为布满印面有意放宽或压扁字形,甚至改变笔画走势,线条以分布均匀为基本格调,有屈伸、俯仰、疏密的变化。唐代出现蟠条印,其焊接方法导致印面上的文字多不合“六书”原则。
宋元时期:宋印的质料以铜、玉居多,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宋徽宗赵佶的书画印章多用蜜印。元代印章的刻法、篆文有变化,质料除铜、玉外,又增添玛瑙、象牙、水晶、木、角等。石料印章开始被使用,形状丰富,章法多变,能展现生动活泼的新面貌,石章因此盛行。元代印色以油印为主,兼有水印,油印因有油质,字口较蜜印、水印清楚,此后成为主要印料。元代出现的圆、细、挺秀有力的小篆朱文印。
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在明代进入复兴时期,出现许多印学流派,在章法、刻法、刀法上呈现出各种流派和风格。以地区分,有以丁敬为首的浙派、邓石如为首的皖派等。浙派以汉印带有隶意,形成拙朴雄健的风格。清代印学大家还有胡镬、吴昌硕、赵之谦、黄士陵等,多种风格争奇斗艳。印材仍以各种石料为主,多采用寿山石、青田石,田黄印石Zui为名贵。印色主要是油质,水印已消失。明清以来的印文特征比较复杂,文人篆刻运动产生了许多流派,他们对印文的处理有一套复古与创新的艺术手段。刀法上,各流派的篆刻家都有其各自的鲜明特征,强调“稳、准、狠”,尽量不修改和少修改。大同刻章|大同刻章公司|大同合同章-大铭
王燕云的“禅”系列篆刻作品:王燕云号京西翁,自幼喜爱绘画与雕刻,后专攻篆刻。他的篆刻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猛利狂悍,痛快淋漓,有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其“禅”系列作品充满诗意和美感,例如“近禅”“隐禅”“禅定”“禅房夜香”“得自在禅”“方寸禅”“饮禅”等,将“禅”这一题材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禅的魅力和力量。
钱瘦铁的《诗词十首》印章:钱瘦铁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大家,其篆刻曾得吴昌硕亲授,苍劲拙朴,险峻奇谲,与苦铁(吴昌硕)、冰铁(王大炘)同誉为“江南三铁”。他的“为有牺牲多壮志”,笔画瘦劲,是其拙朴敦厚的草篆的再现,用刀干净利落,印中部分文字的斜置线条欹正相生,奇宕灵动;“乱云飞渡仍从容”以《天发神谶碑》入印,起笔和垂笔方折犀利,充满力度,节奏感强烈,可当成一块残碑欣赏;“高天滚滚寒流急”的篆书印毫飞墨喷,气冲霄汉,印文大小错落、随意安排,其中“高、天、寒”等对称字的左右垂笔长短、正斜等对比极尽变化;“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今体字印,将隶书的苍茫朴厚之气融入其中,再现碑刻的古趣;“长岛人歌动地诗”文字介于粗白文与细白文之间,通过对竖画的正侧、粗细、阴阳、向背、垂笔的尖圆等变化手法,避免了竖画过多导致的板滞、僵直;“壮志不随华发改”笔画粗细浑厚,通过有效的并笔手法,使朱白相映成趣。
高式熊的篆刻作品:高式熊生于1921年,浙江鄞县人,生前为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中国书协会员等。他幼承家学,20岁求教于师王福庵、赵叔孺等名家,其作品为多家海内外博物馆收藏,著有《茶经印谱》《西泠印社同人印传》《高式熊印稿》《太仓胜迹印谱》及《高式熊篆刻集》等。他的篆刻一刀一刻,出规入矩。
这些篆刻家的作品在刀法运用上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供欣赏和学习。如果你对某位篆刻家的作品特别感兴趣,可以通过相关的书籍、展览或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他们的更多作品。同时,不同的人对刀法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有所差异,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发现更多的篆刻作品。
相关产品
联系方式
- 联系电话:未提供
- 联系人:邓先生
- 手 机:19720188539
- 微 信:19720188539